• “天下第一塘”

    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 芍陂灌区一角俯瞰。   安丰塘水库管理处供图

    芍陂西北角。   安丰塘水库管理处供图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之11
    申遗成功时间:2015年10月
    工程档案
      芍陂(què bēi),地处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境内,现名安丰塘,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陂塘型灌溉工程,迄今有2600多年历史,号称“天下第一塘”。芍陂现有水面34平方公里、设计库容84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67万余亩。1988年,芍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成栋

      4月初,淮河流域小麦抽穗扬花的关键时节。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堰口镇江黄村外,伴随着提灌站的轰鸣,从芍陂而来的清水顺着水渠涌进麦田。水渠两侧,前来踏青的游客纷纷掏出手机,记录下眼前的春光。
      江黄村村委会主任陶二刚说,3年前,村里开始兴办农家乐、民宿。随后的每年春秋两季,游客的私家车总是把村子堵得水泄不通。
      在气候多变的淮河流域,芍陂的修筑是成就“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美称的开端。在成功入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背景下,芍陂也正在让当地农户尝试吃上“旅游饭”。

    独特的优势
    灌区内有悠久的农耕文明,更有富集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淮河是有名的“害河”,号称“无雨则旱,有雨则涝”。作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芍陂让周边农户尝试吃上“旅游饭”的底气是什么?
      “一口安丰塘,半部淮河史。”淮南师范学院副教授、芍陂(安丰塘)水利工程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松说,芍陂用自身独特的水利价值,孕育出当地悠久的农耕文明,进而形成内容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兼具防洪与灌溉功能的芍陂,不仅大大改善了寿县等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也成为周边区域开发旅游产业的底气。
      先看灌溉与防洪价值。目前,芍陂灌溉区域为寿县周边13个乡镇67万余亩农田。芍陂每年可与淮河支流交换水体约3亿立方米,是淮河中游重要的蓄滞洪区域。特别是1958年芍陂被纳入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的淠史杭灌区后,成为该灌区的一座中型反调节(旱时灌溉、涝时蓄水)水库。
      再看人文价值。在芍陂修筑后,寿县一带成为楚国统治核心区。战国末期,楚国将国都迁至寿县(时名寿春)。此后,作为淮河中游军事重镇,寿县频繁出现于各类历史书籍中,“四次为都、十次为郡”。
      1986年,寿县被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古城墙也是全国保存较完善的七大古城墙之一。在2000多年的维修管理中,芍陂留下了诸多治水工程遗迹、治水故事和人文积淀。王安石、韩世忠、钱谦益等人,均为芍陂留下诗歌。
      眼下,芍陂的开发又被赋予了更为现实的含义。安徽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程必定透露,寿县所在的淮南市,是一座因煤炭而兴的老工业城市。在2015年寿县自六安市划归淮南市管辖后,当地一直有系统开发以芍陂为代表的寿县文旅资源来壮大文旅产业的想法,推动淮南全市产业转型升级。

    转型的探索
    补齐全域旅游的基础设施短板,用“世遗”领衔开发新业态
      “这块牌子能带给我们的,绝不只是对古人智慧的认可。”在寿县乃至淮南,不少干部群众都把芍陂入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作为全域旅游开发的新契机。
      芍陂到底如何开发?当地的选择,是在芍陂灌区灌溉遗产保护范围划定后,“打好基础”与“串点成线”。
      寿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芍陂周边多数是传统农业区,旅游接待能力、配套设施等相对薄弱;拥有24公里周长的芍陂,散布着历代治水的遗迹。还有长度678公里左右的渠道和上百座退水、进水闸门。因此,补齐全域旅游的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各景点之间的互联互通,成为提升观光体验和景区品质的不二选择。
      由此,在2021年底,寿县与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通过整合项目资金等方式,以芍陂为中心,启动淠东干渠寿县段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改造工程的重点,是新建沥青防汛道路近20公里。在此基础上,芍陂实现了环线贯通,连通了所有古代斗门、水门遗迹等景观。
      “过去想搞个环湖游,结果有的地方连自行车都过不去。”在寿县安丰塘镇游客接待中心归还自行车的合肥游客刘磊说,骑车环游芍陂一直是自己的梦想,在芍陂环线贯通后,自己每隔两三个月就要来这里骑行。
      “这些只是第一步。”寿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外地游客在寿县“多留一天”,当地正在谋划芍陂与寿县古城打捆开发“更多的旅游线路”。同时,当地还借鉴四川的农家乐模式和日本的民宿模式等,发动更多的镇村和农户开发农耕体验游、研学游等旅游产品。
      这位负责人说,由于距离南京、合肥、武汉等大城市都在400公里之内,寿县只要打好“世遗牌”,芍陂灌区及周边农户的“旅游饭”可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