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以光 给人以路 给人以船
——谈《我们为信仰而来:寒春、阳早的故事》
-
□徐则臣(《人民文学》副主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对文学和艺术而言,最美妙的词大概就是“创造”了。黑暗里,你给出了光;荒野里,你走出了路;大水中,你驶来了船。这么说貌似盘古开天辟地,看着相当宏大,其实没那么严重。点燃一根火柴也是光,两脚宽的小径也是路,简易的舢板也是船——但它们是新鲜的,是在原有的疆土上开辟出的新的海岸线,让我们多一个观察和思考世界的向度。《我们为信仰而来:寒春、阳早的故事》便是这个意义上的“创造”。
这本书写了两个人。没有旁征博引,没有典丽的辞句,只是平淡清新、舒缓自如、不疾不徐,文字看似简朴,每到肯綮却让会心人瞬间感受到曲径通幽的深邃。作者仿佛在营造一种平实的叙事风格,但草蛇灰线,四处伏笔,一到关键处就能摄人心魄,读之如受电然。寒春和阳早这两个人的形象也逐渐变得立体、饱满,变得可亲、可敬、可爱、可信。全书读罢,一声长叹:世间真有这样的人!他们正是黑暗里给出的光,荒野里走出的路,大水中驶来的船。
本书的文学手法是有自觉的。对先进典型人物的塑造的分寸感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一不小心便会落入想当然的自我感动中,忘了对读者的小心引领,忘了通过自我审视来对读者接受程度的小心试探,仿佛一盘火候未到便急着端给食客的菜。幸运的是,本书没有犯这样的错误。在作者节制而精心的叙述下,传主成长历程的每一个关键选择——从不顾一切投奔中国到延安追随中国共产党,从核物理学家改行到农畜牧业专家,从坚持留在中国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后成为中美友谊的使者,都合情合理,引人入胜。在文学上,本书是可圈可点的。
作者在后记中怀念传主的诗句“尽瘁眠泥土,护花还润春”十分贴切。寒春夫妇不是中国人,也不是共产党员,但他们一生与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荣辱与共,从未动摇。通过这本书,在我们最广大的阅读空间,寒春夫妇的形象是可以长久立住的,是可以持续地给人以光、给人以路、给人以船,给我们增添历史自信和历史自觉。这本书告诉我们,主题宣传教育就应该做得像这样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