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茶须有好水,好水孕育好茶——
用李冰“治”过的水泡一杯野性“杨村茶”
-
三月上旬,杨村茶春茶采摘活动开启。 什邡市洛水镇人民政府供图李冰石像矗立在李冰陵大门前。什邡市洛水镇人民政府供图
川茶伴我行
问道川茶
暖阳三月,春和景明。肥沃的成都平原,滋养着各种勃发的不安分的生命。
春分前两日,我循着李冰治水的方向前行,去往一条叫洛水的地方——那里有让人景仰的李冰陵,有令人叹为观止的高景关,还有鲜为人知的杨村茶。
茶,一片神奇的树叶。成都自古就是一个“茶窝子”。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春茶,当然是成都人的最爱。我为追随那片神奇的树叶而往——是缘于出生于古洛水的杨村茶,它曾被唤作“古蜀八大名茶”之一。
□章夫
一
从成都出发,一路西北行,不足一个钟头,那座离成都70公里的洛水镇便跃然眼前。
我专为杨村茶而来。车甫一停下,我便钻进了川主庙的茶馆。川主庙矗立在洛水镇老街核心地带,与镇上的公园毗邻。为我们泡茶的,竟是主持川主庙的钟大山道长。洁器、置茶、洗茶、注水、浸泡、出汤……他熟练地将一盅新酿出的茶汤,悉数掺进我们每个人的小茶杯里,似乎在提醒人们,什么是真正的茶道。我们围坐在他旁边,静静地品茗。春日暖阳之下,洛水在眼前懒洋洋地流淌着,树上的花瓣不时落下来,随流水远去。我用心感受其中的清香与悠远。
喝罢杨村茶,我起身前往杨村茶基地。基地在章山上,这里已是成都平原的尽头,山开始慢慢地生长出来,越来越伟岸。越野车蜿蜒而上,这里的海拔虽然不足千米,却也给人一种山势的逼仄。好在都是硬化过的水泥路,很方便也很安全。
茶叶基地有新栽的茶树,也有千年老茶树。廖兴林是土生土长洛水人,他将我带到一悬崖突兀处,指着一株矮小而粗壮的茶树说:“你看,这株就是千年老茶树。”我睁大眼睛想搜寻出其中的不寻常来,可映入我眼帘的,只是一截枯树桩,直径约莫20厘米,沿着树桩长出诸多嫩叶,在光合作用之下肆意蔓延开来,十分茂盛。我知道,这老树上发出的新芽,就是“千年老茶”。见我有些迟疑,廖兴林笑着解释,“不说上千年嘛,几百年应该是有的。”山上这样的野生老茶树十分普遍,厚植且滋润着章山,表面看上去与山间的一草一木相差无几,却滋生出几分特别来,与山腰间新栽种的茶树相得益彰。
二
洛水镇最高海拔不过千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常年雨水充足,四季云雾缭绕,植被茂盛,水质优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茶叶生长的黄金地带。“蜀中名茶有八处,汉洲杨村茶,即什邡高景关内南山下”。《华阳国志》这段文字所记载的,便是什邡山中的杨村茶,其发源地就是洛水镇的李冰村。自东晋以来,杨村茶便以野放生态天然茶园的形式留存至今。其中,尤以“杨春玉露”作为蜀地自然茶代表,久具盛名、富有特色。
大山环绕、气候宜人的李冰村,就镶嵌在海拔近千米的火山岩土壤中。这里分布着万余亩野生杨村茶,据说从未进行过任何人工干预,土壤里含有较多矿物质,故而产出的茶叶清香怡人、回味悠长。李冰村致力利用“好山好水好空气”这一天然优势,正在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他们目的很清楚,就是让杨村茶不仅能成为人们健康生活的“口粮茶”,也成为美好生活的“致富茶”。
三
好茶须有好水,好水孕育好茶。洛水镇上的川主庙因为李冰而存。地处都江堰工程灌区的洛水镇,地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北高南低,平原与山地相连,北部是山脉,南部是平原。这里水网密布,石亭江从东侧顺流,大寨渠、先锋渠、红岩渠绕境而过。这里所说的石亭江,便是古洛水(雒水)。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为益州牧,垒石为亭以镇江水,故名石亭江。
原本暴虐的石亭江被李冰驯服后,古时威胁什邡的水患得以消除。生活在川西北高原的古代先民,才有了走出深山的机会。
贴上李冰标签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扬名天下。鲜为人知的是,李冰在治蜀期间还兴修了多个水利工程,特别是什邡市洛水镇高景关,通过“导洛通山”解决了沱江水患,其中“导洛”修建的洛口堰(又名朱李火堰),与都江堰一道,造就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发源于川西高原的岷江和沱江,为长江上游四川境内的两大水系,都是古蜀文明的发源地。岷江和沱江都野性十足,沱江尤甚。李冰修都江堰降伏了岷江,修朱李火堰降伏了沱江。十分崇敬李冰的郭辉图先生,自认为李冰的守灵人。他以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无疑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当然包括沱江上的朱李火堰。只有如此,在李冰眼里才称得上一个完整的工程。”
站在高景关俯视沱江,眼前所呈现的,几乎是一个“克隆的都江堰”。不得不赞叹李冰的伟大。是他,用治理岷江的经验(都江堰),在深得其要旨后,又在百公里外再造了一个洛口堰(朱李火堰)。
从壮年到晚年,李冰仍忙碌着沱江治水。只因劳累过度,倒在什邡之野,哀葬于章山之上……洛口堰(朱李火堰)成为李冰的生命绝唱。
四
洛水镇隶属于什邡市。什邡二字同样厚重,很有来历。据说,“什邡”由“十方”演变而来,“方”即上古多民族混居杂处的方国,本就是一个地名的活化石。
什邡的章山洛水间,不仅有李冰治水的工程古迹在,关于他晚年的活动遗迹,更是引人怀念。高景关下半里许,便有一座兴建于唐武德二年(619年)的大安王庙,千年来一直香火不断。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大王庙前香烟缭绕人头攒动。这一天是传说中李冰的诞辰,人们在为他而修建大王庙,盛大的祭祀仪式缅怀这位奠定了天府之国的治水功臣。
千年过去,这样的感恩仪式一直存续着。庙宇背枕章山,门前汤汤洛水。虽几经兵火,仍顽强保存。作为秦蜀守,李冰在这里导洛通山时,曾留下古瀑口、后城治、升仙台等多处文化遗迹,至今还保持有完整的大鹏寺、大王庙、川主庙、李冰陵等道家佛家宗教场所,都因李冰而存在。
带着几分神圣与崇敬,我来到了李冰陵。沿999级台阶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8米高的雕像,仰望巨像,但见李冰束发佩冠,长袍宽氅,左手捋须,右腰佩剑,目光刚毅,神情庄重。
墓冢在山肩,气派而庄重。秦汉流行的圆形制式,看上去一派古意,墓围用“李冰行迹图”石雕浮刻精心修饰。绕墓一周,“通济二江”“勇斗江神”“马沿西行”“开凿盐井”“民仰忠魂”……李冰治水的故事片断赫然在目。墓冢前4只护墓石兽分列左右,一为水犀,一为狻貂,一为虬,一为质,皆为水中圣物。
站在李冰陵向前眺望。近看,笔直且陡的石梯铺展开去,李冰湖如一斟满的茶碗,绿浪翻滚,碧波荡漾;远观,章山之下,百里什邡,阡陌纵横,沃野千里。想来,杨柳依依的春日,随意取一捧李冰“治”过的洛水,泡上一杯野性十足的杨村茶,堪为人间美事。
五
从李冰的章山上下来,我又坐到了杨村茶的茶碗边。洛水镇党委书记廖兴林兴致甚高地跟我谈及他们下一步的“茶经”——
以道为魂,以茶为载,以山为脉,通过“听道—寻道—结缘”,共筑一场远离城市喧嚣,寻觅一处静好的道缘寻隐之旅。
研学教育(弘扬李冰文化、茶文化、道文化),道茶体悟(茶叶采摘、制作、品尝及茶园夜宿体验,让游客深入体验茶文化的魅力)。
洛水听道。以后城治及生态茶园为中心,以二十四治空间布局为基底,围绕“养乐食学,坊景憩宿”,融合二十四治道文化与茶文化,形成身心康养之所。
道茶别院。以大王庙后院为延现有步道线路,选取地势较平坦森林区域,作为森林自然教育营地。利用登山步道凉亭,融入道茶诗词文化,形成道茶六亭,看似简陋,却意境悠远。
道家二十四治对应二十四节气。围绕“坊”茶园组团,以“二十四节气文化展示”为主题,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茶相结合,了解二十四节气饮茶养生知识,做到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
六
这是一片古老且神奇的土地。洛水镇、马祖镇(这里是禅宗最主要宗派洪州宗的祖师马祖道一的故乡)、湔氐镇(湔,古蜀水名;氐,古蜀族名)、李冰村……列阵似的一字排开。洛水有缘,滋养三星堆文明的鸭子河(古称湔水)翘首可见……我们一直行进在古蜀的掌纹间。
初春夕阳,一派葱茏。一天的寻茶之旅匆忙且充实。
回成都的路上,不免感慨良多:什邡曾经靠“两片叶子”——茶叶与烟叶,闻名于世。烟叶曾经作为贡品抒写过什邡经济的辉煌,那片曾誉为“古蜀八大名茶”的杨村茶,会再续辉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