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茶大师 王敏

    手工制茶不仅是技艺 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



  •     

    技艺传承 问道川茶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如波
      “3个人采了1天古树茶,做出来的成品不到2两,将近凌晨3点才睡觉。”手工制茶大师王敏用前一晚炒制的茶叶,泡了一杯茶向茶友展示。续水七八次之后,普通茶叶早已淡如白水,这杯茶依然鲜绿如初、香气怡人。近日,记者在峨眉山市市区的一家茶叶体验店拜访王敏时,偶遇他正在开发的“旗舰级”产品。
      出生于种茶、制茶世家,王敏从小就接触手工制茶,几十年来逐渐成长为精通此道的制茶大师,组建了自己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在国内外拥有大量“粉丝”和学生。不过,相比“茶商”的身份,王敏更愿意被视为一个“专干技术”的“茶人”,不断传承、创新峨眉山手工制茶技艺,为广大爱茶之人捧出一杯好茶。

    制茶“六大”手法 久而久之就有了“活性”
      王敏的茶园位于峨眉山市双福镇,今年46岁的他出生于此。双福镇盛产茶叶,著名的大西南茶叶市场就设在这里。王敏家中同样世代种茶,他喝的第一杯茶是爷爷泡的,第一堂茶道课也是爷爷教的。从小,他帮着大人给茶树除草,长大一点就负责烧锅,方便父母炒茶,后来也开始跟着老师傅学习采茶、制茶等技艺。
      在机制茶尚未普及的年代,采茶、制茶都靠手工完成。在采茶季,王敏每天早上6点就出门上山采茶,一干就是几个小时,采回的鲜叶晾晒后当晚开始炒制。据他回忆,第一次炒茶,由于技能不熟练,手指头贴到锅底,皮肤瞬间就被烫焦了。这并没有动摇他学习技艺的决心,因为刻苦钻研,王敏很快就掌握了师傅所教的技巧,逐步开始自己一个人炒茶、卖茶。几年时间,王敏就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手工制茶师。
      30多年的制茶生涯里,王敏一直不断精进自己的手艺,陆续前往泸州、邛崃等地学习,还远赴江浙一带沟通交流制茶技艺。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时间里,他就精通了绿茶、红茶、黄茶、白茶等制作技艺,还与峨眉山传统手工制茶技艺相结合,逐渐摸索出自己的独特风格。有趣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王敏发明了炒茶石龙锅、石凤锅等制茶工具,获得三项国家外观设计专利和两项新型实用专利。“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就是根据自己的制茶经验,对石锅的外形做了一些调整,让它的保温效果变得更好。”
      王敏的制茶技艺,包含抛、撒、抖、搓、揉、撇“六大”手法,很多现场或通过直播看过他制茶的人,都觉得整个过程别具美感、观赏性。王敏表示,这并非有意为之:“采用什么样的手势手法,主要还是出于实用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让茶变得更好看更好喝。可能时间久了,这些动作就有了‘活性’,让人看到就很舒服。”
      如今,王敏尽管担任茶企负责人,忙于企业经营、市场推广等事务,但他仍坚持每天制茶,有时长达8个小时,忙到凌晨3点才睡觉。“当老板水平不高,制茶才是我的本职工作。”他表示,几十年来,自己一直在种茶、制茶、品茶中“以茶悟道”,在茶中参悟智慧,借这片“神奇的树叶”加深对人生、人性的理解。

    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 助力价值提升
      手工制茶,离不开对原材料的精挑细选。王敏的茶园占地面积200余亩,海拔800—1000米,种植的茶树均为四川群体种(老川茶),其中更有百年以上的古茶树上万株,树龄最大者已有上千年。“一部分是茶园原有的,一部分是从各地引种的。”王敏希望以此建立一个茶叶“基因库”,开发高端茶、手工茶新品种。
      在他看来,古茶树还能赋予茶园更多文化内涵,以此为基础建立茶旅田园综合体,打造“中国手工茶第一村”。“茶园所在的村子有悠久的人工种茶和手工制茶历史,几乎家家有茶地,户户会炒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优质的地理环境优势。”王敏说,手工制茶极具观赏性,今后将致力于培育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培训、研学、旅游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茶企,助农增收致富,振兴峨眉山茶叶产业。
      类似的工作,王敏早已开始着手。2015年,王敏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600余亩,如今已吸纳峨眉山区的茶叶种植户120余人。社员们参与合作社茶园管理,王敏亲自讲授茶叶栽培和管理技术,甚至无偿为困难茶农提供优质茶苗。“以前他们种植的茶叶,通常只能在市场上销售,或者卖给一些小作坊。加入合作社之后,按照统一的标准种植、采摘,价值提升了,收益也稳定了。”王敏还利用市农业农村局为其开设的培训基地,举办手工茶培训班,10年间共培训手工制茶师6000余人。
      其中也不乏慕名而来者。2020年6月,广元市青川县蒿溪回族乡多家茶叶合作社组队赴峨,学习茶叶制作工艺技术。在7天的培训中,王敏手把手传授手工茶制作技术和工艺,讲授了茶叶的分类、六大茶的基础制作工艺、峨眉山扁形绿茶的制作工艺等内容,为当地茶业发展谋划思路。
      “峨眉山手工制茶技艺是一笔非常可贵的财富,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艺,还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一部历史。”王敏说,由他牵头成立的峨眉山手工制茶协会正在制定峨眉山市手工茶质量评定标准,对其形状、颜色、滋味、制茶用具、手势手法、冲泡方式等予以明确。“没有标准,品质、价格就会乱。”他希望从专业角度保护和宣传峨眉山手工制茶,让这门历经千年的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王敏
      四川峨眉山人。国家高级制茶师,国家一级评茶师,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来茗心手工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小热爱茶艺,从事手工制茶30余年,其研发制作的红茶、绿茶产品荣获“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四川省茶产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茶产业职业技能大赛金奖”等省级以上奖项10余项。获评四川省制茶大师、国茶人物·制茶大师、四川省突出贡献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等荣誉称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