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方法论

    一条新能源汽车生产线的重生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成栋 唐泽文

      室外暴雨倾盆,室内热火朝天。3月底,襄阳东风汽车大道特一号,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乘用车S31项目厂区内,工人们正紧张地盯着仪表调试设备。预计今年底,襄阳首个新能源汽车项目将“重生”。
      去年9月,厂区原主人湖北美洋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宣告破产。5个月后,襄阳市与东风汽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共同出资106.7亿元,实施新能源乘用车S31项目。
      作为汽车生产重镇,襄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此时才“切入正题”。低效企业的退出,对不少地方政府来说,都是个难题。襄阳则用行动表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中途入局
    在发力方向选择上,或许会更精准
      “起个大早却赶了晚集。”襄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张晓辉直言: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襄阳反应不算迟钝,但却时运不济。
      2015年,在反复论证后,襄阳决定押注新能源汽车产业。同年4月底,借鉴合肥的“风投”模式,襄阳市与长沙众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签约,共同出资成立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其中,襄阳方面出资27亿元(含土地折价)。按照计划,这将带来一条年产2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襄阳也将一跃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制造基地。
      2015年10月,合资企业改名美洋公司。2016年底,生产线竣工投产。但在国家政策调整后,这条不具备新能源车生产资质的生产线,在投产后仅一个月就宣告停工。随后,又转型生产燃油车。2019年4月,产线彻底停摆。
      几年时间里,美洋公司只造车1.8万辆,产值不足35亿元,却留下40亿元负债。同时,也让襄阳失去了挖掘新能源汽车产业“第一桶金”的机会。2021年,襄阳累计下线汽车30多万辆,但没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
      襄阳市重点产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燃油车时代,1983年才有本地生产线的襄阳也是“半路上车”。当地政府认为,在拥有强大汽车制造业产业链的背景下,襄阳“中途入局”时,在发力方向选择上或许会更加精准、有力。

    起死回生
    直面问题,勇于清理“僵尸企业”
      S31项目是如何落户美洋公司厂区的?
      “双方都是因祸得福。”张晓辉介绍,去年年初,东风汽车在十堰市的一条生产线因火灾受损严重。在湖北全省“海选”后,东风汽车决定租用美洋公司生产线以完成订单。在接触中襄阳得知:东风汽车正在全国选址布局S31项目。
      相较于其他地区给出的税收、土地等优惠,襄阳拿出的东西很实在:东风汽车正在租用的生产线和厂区。美洋公司置下的这条生产线,专为新能源车设计建设,拥有国外进口的全套先进生产设备。由于维护良好,设备可利用率超过90%。
      仔细比对后,东风汽车也有意把绣球抛给襄阳。唯一的疑问是:美洋公司如何不留瑕疵地退出历史舞台?反复权衡利弊后,襄阳的选择是:直面问题,勇于清理“僵尸企业”。去年7月底,襄阳市决定启动美洋公司破产程序。在扫清所有的障碍后,东风汽车终于由“租客”变成“业主”。
      张晓辉介绍,这次清理“僵尸企业”,襄阳的收益甚为可观:预计到2028年,S31项目将实现整车销售450亿元。而围绕S31项目,东风汽车将携手其他业内巨头在襄阳打造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助力襄阳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重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