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养猪专家到四川杰出人才

    他的入选背后有何故事?

  •     

    获奖者故事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樊邦平
      “非常激动,也非常感慨,作为一名生猪养殖领域的从业者,能同众多科技大咖们并肩荣获第三届‘四川杰出人才奖’,我感到无比自豪,也深感责任重大。”3月28日中午,成都金牛宾馆,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第三届“四川杰出人才奖”颁奖仪式刚刚闭幕,巴中市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育贤便将电话打回公司,第一时间向同事们分享自己的获奖心得。
      作为本届“四川杰出人才奖”获奖群体中唯一一名来自农业生产经营一线的从业者,张育贤在当天举行的颁奖仪式上,同另外13位来自我省各行各业的人才一起,捧起了第三届“四川杰出人才奖”的鲜红证书。
      从一名生猪养殖专家到“四川杰出人才”,张育贤为何能入选?这背后又有何故事?

    返乡创业
    成为本土猪种保护开发专家
      张育贤是土生土长的巴中人,身为农村娃的他,从小刻苦读书,勤奋好学,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农业大学,就读畜牧专业。大学毕业后,张育贤秉持求学时磨砺出的勤勉品格,开启了自己的筑梦之旅。2007年,他在广州一家大型外企担任高管。
      如何能让家乡的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这个问题时常困扰着张育贤。
      经过一番调查和思考,张育贤将目光聚焦到家乡濒临灭绝的猪种——青峪黑猪身上。
      2009年,张育贤回到家乡,发展起纯种“青峪猪”养殖项目,希望把这个猪肉品种端上更多人的餐桌,同时带领家乡父老乡亲养猪致富。
      从返乡创立巴山牧业公司以来,张育贤一边专注濒临灭绝的青峪黑猪保种技术研究,一边推动公司建立起规范的企业组织架构和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积极搭建青峪猪全产业链体系。
      一手抓技术,一手抓生产。创业10多年来,张育贤带领团队不仅获得了四川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还让产品、企业获得了“四川名牌”和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成为巴中市第一家挂牌上市的企业。
      从返乡创业的“养猪户”,到本土猪种保护开发的“土专家”,张育贤创新构建了“政府+企业+银行+保险+贫困户”的青峪猪产业扶贫模式,带动了2300余户贫困户增加纯收入885.35万元,他所创办的巴山牧业公司也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个人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张育贤也因此被业界称为“巴山猪王”。

    并肩大咖
    捧回四川最高人才荣誉奖项
      本届“四川杰出人才奖”的获奖群体包括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忠,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长王丛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华西临床医学院院长李为民等行业顶尖名人和科技大咖。
      “一开始,我还是有点紧张,因为我仅仅是为地方猪种的保护开发做了一点事而已。”3月28日中午,在颁奖仪式现场,接受记者采访的张育贤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动。
      在张育贤看来,在四川的“三农”领域,有太多的人才长期扎根一线,埋头搞科研。他坚信,自己的获奖折射出的是省委、省政府对“三农”领域专家人才的关心和关爱,这也为自己干好未来的工作增添了信心和决心。
      第三届“四川杰出人才奖”评选极为严格,坚持了极高标准。省委组织部(省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具体实施中,我省坚持了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了德才兼备、竞争择优,并注重向领衔重大科技任务和解决“卡脖子”难题的人才倾斜、向着力技术开发运用和成果转化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倾斜、向长期奋战在科研生产经营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的人才倾斜。因为符合以上标准且对四川乃至全国生猪行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张育贤最终入围。
      “这是我所获得人才类的最高奖项,但获奖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奋斗起点。”张育贤表示,下一步,他将带领员工把公司做大做强,吸引更多科技工作者,深入一线,攻克地方猪种养殖难题,倾力擦亮四川猪业金字招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