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教授赵金洲:
持之以恒才能不断取得突破和成就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若晔
人物名片
赵金洲,1962年生,湖北仙桃人,西南石油大学教授、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长期从事压裂酸化研究,是我国压裂酸化理论和技术体系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全国压裂酸化领域带头人,为我国压裂酸化从全面落后发展到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杰出贡献。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1项。
3月28日9时过,2022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赵金洲走上台,接过红彤彤的奖励证书。
40年专注压裂酸化技术难题,赵金洲带领团队组织或参与了我国87.5%的油气田企业的压裂酸化技术攻关,有修建地下油气“高速公路”的“铁军”之称。回望40载科研路,赵金洲说,坚持是他的信条,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做研究,才能不断取得突破和成就;超越是他的目标,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推动我国压裂酸化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发展。
在赵金洲的家乡湖北,有中南地区重要的石油基地——江汉油田。从小听石油开采故事长大的他,渐渐萌生了“石油梦”。高考那年,赵金洲被当时的西南石油学院录取。
彼时,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增长迅猛,但提高油气产量的“杀手锏”技术却未能被攻克——压裂酸化研究。通俗来说,就是修建地下油气流动“高速公路”,是油气勘探开发的“临门一脚”技术难题。
这一关键技术,在当时国内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材料装备和工艺技术全面落后。赵金洲下定决心,攻关压裂酸化研究。他从开发我国首套压裂设计软件开始探索,并逐步建立起压裂酸化理论和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开发我国第一套三维设计软件,推动我国压裂设计与国外几乎同步从二维跨入三维时代;创建了我国第一套水平井压裂酸化设计方法,推动压裂酸化从直井向水平井发展;在国内首次提出并研发高含水老油田堵老缝压新缝转向压裂技术,推动重复压裂从扩老缝向堵老缝压新缝发展。
2007年,位于达州宣汉的普光气田启动开发。普光气田埋藏超深,硫化氢浓度高且剧毒腐蚀性强,国内外尚无成功开发先例。特殊关头,赵金洲和团队接下普光气田的重大攻关课题。
面临特大超深高含硫气田压裂酸化这一世界级开发难题,赵金洲和团队夜以继日研究攻关,提出采取少井高产实现安全高效开发。任务的艰巨,赵金洲用“在火山口上干革命”来形容。“中途遇到过很多次重大技术难题,但我和团队一直坚持攻关。”赵金洲说,如果中途某一次放弃,整个普光气田开发就可能失败,会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
赵金洲和团队终于啃下“硬骨头”,硬生生在温度达150多摄氏度、5000多米深的地下开辟出天然气流动“高速公路”,成功率和有效率均达100%,实现了少井高产目标,建成百亿立方米年产能力,保障了国家“川气东送”工程顺利实施。我国成为第3个掌握开发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核心技术的国家,这一成果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