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红茶文化博物馆:一段凝聚家国情怀的“川红”记忆
-
筠连红茶文化博物馆内,还原戴心镛向茶农们传授红茶制作技艺场景的绘画。筠连红茶文化博物馆供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成博
在1980年版和1983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川红”词条曾这样解释:“茶叶品种之一,主要产于四川筠连。”位于四川盆地南部边缘的宜宾筠连县,有着上千年的茶树种植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成功引入红茶制作技艺,创制出的“川红”与“滇红”“祁红”并称为中国三大高香工夫红茶。
2022年6月,筠连红茶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设计展陈面积约600平方米,分为“茶史”“制茶”“茶艺”“茶品”四个篇章,是集茶文化展示、茶产品体验、茶产业交流合作为一体的筠连红茶文化主题场馆。
因新中国而诞生的“川红故里”
走进筠连红茶文化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筠连古茶树为原型所制的两棵茶树模型,关于筠连传承千年的茶文化史,在它们身后徐徐展开。东晋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巴志》中提到,周朝初立,分封居住在今宜宾一带的僰人首领建立“僰侯国”,僰侯为感谢周武王的恩泽而进贡“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从那时起,包括筠连在内的宜宾地区就有茶叶产出了。
筠连茶叶一直是茶马古道上的“人气产品”。“不过在历史上,筠连茶叶主要采用的是绿茶和边茶的制作技艺进行加工。当地人多喝绿茶,边茶则主要销往青藏高原等地。”筠连县原农办主任谢明生介绍,如今以“川红故里”闻名的筠连,大规模的红茶生产历史其实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开始的。
博物馆中的陈列对筠连红茶的发展史进行了充分展示。1951年,由于与东欧国家间的外贸需要,中国茶业公司决定在西南地区发展红茶,于是设立了7个红茶推广站,推广茶叶品种和红茶的制作方式,这成为筠连茶叶制作技艺由“绿”转“红”的转折点。“除了筠连推广站是县站,其余6个站点都是乡镇推广站,筠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951年春,四川最早的一次红茶制作培训在筠连县城天上宫内举行,来自筠连全县及高县罗场等地的茶农现场观摩。当时担任筠连县红茶推广站站长、毕业于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科的戴心镛向茶农们完整操作了红茶制作中的萎凋、揉捻、发酵、干燥诸环节,冲泡出的红茶汤色红亮,与以往生产的绿茶大异其趣,给茶农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大家对红茶制作有了信心。
到了1951年秋天,筠连等地生产出的红毛茶就通过马帮、船运等方式运到了武汉,随后出口,而当时印在茶叶包装上的“川红”字样也自此成了筠连一张崭新的名片。
1956年,当时的国家外贸部决定在全国建立5个红茶生产示范厂,主要加工用于出口的工夫红茶。在那次全国性的选址中,筠连成为西南地区唯一入选的红茶产地,获得20万元拨款用于建设筠连茶厂。
在谢明生看来,筠连在川内制作红茶历史久、产量大、品质优,正是这些特点使筠连成为当之无愧的“川红故里”。
红茶中的“谦谦君子”
从1951年戴心镛传授红茶制作技艺以来,筠连的茶农和茶厂一直遵循着红茶生产中的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步骤进行“川红”生产。这在博物馆里有着概要性的呈现:比如萎凋环节,为了保证茶叶品质,“川红”生产中把茶叶放到室内的萎凋架上自然萎凋。这个过程对室内的湿度有比较严格的要求,需要密切关注湿度变化并采取措施调节。揉捻的时间、力度,发酵时的温度等也都有严格要求,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影响“川红”品质。
红茶制作技艺在筠连得到大规模推广后,为了找到一款最适合制作红茶的当地茶种,茶农和农业专家们也花费了很多心力。博物馆中展示的“早白尖”为观众展开了一段关于优质茶种的探寻历程。
谢明生介绍,“早白尖”在当地方言里叫“早白巅”。1957年2月的一天,筠连县双河乡苔草村的茶农张银武觉得自家屋前的老茶树比其他茶树发芽要早十天半月,嫩叶上长满浅浅的白色茸毛,或许是做红茶的良种,随即向乡里做了报告。经过层层上报,“早白巅”的资料出现在了当时任省茶叶科学研究所茶树品种研究组组长钟渭基面前,钟渭基随即向张银武了解情况。最终,这款发芽早、毫多显白、产量高的“早白巅”于1965年正式更名为“早白尖”。1984年“早白尖”申报为国家级良种。在此基础上,钟渭基从“早白尖”群体品种中,选出1号到9号,其中“早白尖5号”于2002年被评为国家级良种,所制红碎茶具有浓、强、鲜等特点,非常适合制作精品“川红”。
独特的老茶种配上标准的红茶制作技艺,使得新生的“川红”具有了与“滇红”、“祁红”等传统的红茶品种浓烈口感不同的味觉特点,“口感顺滑,香气温婉,‘川红’入口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位谦谦君子。”谢明生这样形容“川红”。
了解完筠连红茶的历史,在茶文化展区,更多新奇的体验继续拓展着观众对茶的认知。除了泡茶、品茶体验,筠连红茶文化博物馆还将历代与茶相关的艺术作品点缀其间,营造浓浓茶文化氛围。比如唐代周昉的《调琴啜茗图》(复制件)、宋代赵佶的《文会图》(复制件)和明代仇英的《松亭试泉图》(复制件)等名画,搭配茶具、茶叶等展品,将经典的艺术作品与实物相结合,使观众在移步换景中加深对筠连红茶以及我国悠久的茶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