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苏州先进材料这艘“万亿巨轮”上,有一个极“微小”又极富张力的千亿产业

    小纳米这样创造大奇迹


  • 航拍苏州。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供图

    苏州纳米城。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强 摄

        

    第5站 苏州

    “坚守制造业立市之基”
    2022年
    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36万亿元
    位居全国城市第二位
    拥有先进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个万亿级产业
    先进材料产业
    去年产业规模达10800亿元
    拥有纳米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和高性能功能纤维材料三个千亿级产业
    纳米新材料产业去年相关企业1128家
    产业规模达1460亿元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忧 张守帅 寇敏芳

    工业“样板间”
      谈中国制造,一定会提到苏州。2022年,苏州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36万亿元,位居全国城市第二位,已拥有先进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个万亿级产业。作为一个普通地级市,这份成绩十分耀眼。
      在先进材料这艘“万亿巨轮”上,有一个极“微小”却又极富张力的支撑——纳米。去年苏州纳米产业相关企业1128家,产业规模达1460亿元,被称作“小小的纳米,创造了大大的奇迹”。奇迹是怎么创造的?四川日报全媒体工业“灯塔”十城行采访组走进苏州,探寻答案。
      我们来到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纳米城,在苏州星烁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看到了公司的王牌产品——量子点。它被认为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最好发光材料”。坚持在纳米领域精耕细作的星烁公司,凭借小小的量子点,照亮了一条产业新赛道。


    一家企业
    专注量子点核心技术的研发
    “冷板凳”一坐就是数年
      量子点的生产车间,看上去更像一间化学实验室:通风柜并排而列,柜中摆放着烧瓶、试管等仪器;工作人员身穿白大褂,动作轻缓地操作仪器。星烁公司董事长王允军告诉记者,要至少6000个量子点一字排开,才有一根头发丝的横截面宽度。
      “研发和生产都在这里。”星烁公司显示应用开发部部长程宁宁介绍,这里的量子点年产量可达百公斤级,但她和同事的主要工作仍是研发创新,“进一步优化量子点的结构设计,改进生产方法和工艺,专注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点核心技术。”
      这样的研发,星烁公司从成立的第一天坚持至今。
      “研发量子点,就是坐‘冷板凳’。”王允军告诉记者,量子点诞生于上世纪末,研究人员首先将其用于生化实验标记,“都知道这种材料好,但不知道还能怎么用。”那时,王允军正在国外从事分子医药学博士后研究,初识这种“神奇”的半导体纳米材料。2012年,王允军回国创业,继续深耕量子点新材料。
      王允军坦言,星烁公司成立时,还是国内鲜有的专注量子点新材料研发生产的企业,下游的应用场景几乎为零,“当时只想先做出来、做好再说。”
      这一做,又是10余年。星烁公司的团队不断壮大,研发人员占比始终在80%左右,硕博层次人才占比40%以上。目前,星烁公司拥有专利技术和保密工艺400余件,形成了多个世界领先的技术储备。
      “把‘冷板凳’坐热了。”王允军说,近些年下游行业的应用场景逐渐丰富,国内从事量子点研制的机构已有10余家。凭借在结构设计和生产工艺方面的独门绝技,星烁公司的产品也逐步打开了市场,“特别是在显示领域的应用,热度正在攀升。”

    一个改变
    让量子点材料发挥颠覆性作用
    助力中国显示行业“弯道超车”
      星烁公司的门厅,摆放着索尼最近推出的量子点电视。这台采用三星QD-OLED面板的65英寸电视,比同规格的OLED电视、Mini LED电视都要贵。
      “显示效果确实更好。”星烁公司总经理助理厉芙伶说,在亮度、对比度、色域等关键指标上,量子点电视具有明显优势,“小小的量子点,能够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这也正是星烁公司一直在寻找的应用方向。近些年,日韩企业凭借在显示面板领域的先发优势,率先开启了量子点显示材料的产业化应用,量子点显示技术正在加速迭代。
      王允军介绍,目前量子点显示技术已有三代。上面提到的三星QD-OLED面板用的是第二代技术,第三代则是采用主动式量子点发光二极管(AMQLED),被普遍认为是继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之后,更具颠覆性的显示技术,这也是目前显示面板行业主攻的一条技术路线。
      从2016年开始,星烁公司与国内显示面板龙头企业开启合作。国内面板企业已成功制备一系列样机,特别是在AMQLED新一代显示技术的比拼中,先后推出5英寸、14英寸、55英寸AMQLED显示样机,抢下了国际新赛道上的“首发”位置。行业人士评价,这可能是中国显示行业依靠量子点显示技术实现的一次“弯道超车”。

    一个纳米城
    入驻纳米企业超460家
    走出15家上市公司
      量子点显示技术进步神速,其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似乎近在眼前。
      屏幕供应链咨询公司DSCC预测,全球QD-OLED电视出货量将从2022年的不足50万台增长到2025年的超过130万台。目前这种电视面板仅有三星生产。而中国企业主攻的AMQLED显示面板,厂商预计将在5年内实现量产。王允军表示,量子点显示材料的规模化量产,也要跟上这个节奏,不能成为拖后腿的一环。
      自公司成立以来,星烁公司已成功融资近2亿元,苏州纳米城在其中的引导作用突出。“最关键的启动资金,就是园区投的。”王允军介绍。
      目前,在纳米城近1800亩土地上,入驻纳米企业超46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7家,走出15家上市公司。业余时间,王允军喜欢打篮球,球友多是苏州纳米城内的企业负责人。“从事基础材料行业的企业,往往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王允军告诉记者,最近两年,他常常听到队友企业成功上市的消息,他们大多已在此落户10年以上。
      “队友的成功,既是鞭策也是鼓励。”王允军说,“现在我们就是要坚持精耕细作,与中国显示行业一起成长。”

    “小火慢熬”十余年炼成千亿产业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寇敏芳 吴忧 张守帅

    城市方法论
      国内首个将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园区在苏州。2021年,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的苏州市纳米新材料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如今,苏州纳米新材料产业创新集群总体规模约占全国的30%,稳居全国第一,苏州工业园区跻身全球五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一。去年,苏州纳米产业规模达1460亿元。
      从2006年种下纳米产业发展的第一粒“种子”至今,十余年的时间,苏州如何撬动千亿产业集群?

    产业的培育 靠“小火慢熬”
      纳米技术能干什么?3月初在苏州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给出了回答——将可通电的纳米复合材料应用在机翼上,可快速融冰、防冰;将功能性纳米材料与汽车方向盘的皮革结合,能感知、监测驾驶者的心率;高性能的纳米微球可用作药物载体,将药物靶向输送到病变部位……
      别看纳米技术现在很火,10多年前,它还停留在概念阶段。
      2006年,苏州工业园区与中国科学院、江苏省、苏州市共同出资创建了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种下纳米产业发展的第一粒“种子”。
      质疑声随即出现——苏州外向型经济正处在高峰,制造业繁荣,为什么要投入大量资源去培育一个前景不明、基础不强的全新产业?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的落成,一般被看作是苏州纳米产业的起步,但此前几年政府已经对该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创新中心处长邱晨韵说,产业布局的选择上,苏州考虑的是5至10年后的产业发展趋势。
      在苏州采访时,从企业、园区到科研机构,对纳米产业发展的评价不约而同指向了一个字——慢。
      苏州纳米产业培育是“小火慢熬”的过程。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纳米所作为产业“源头”,一方面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做强基础研究,形成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另一方面围绕苏州发展纳米产业需求,打通科研院所和地方产业资源。依靠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从底层技术做起,做全世界没有做出来的技术和产品。
      穿梭在苏州工业园区,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刚成立时,周边还是一片农田。如今,这里大院大所林立,上市企业遍布,高端人才聚集,已成为苏州最具创新活力的地区之一。

    产业生态的打造 靠“四链”交织
      “来苏州,你只要一个背包,带上技术、创意和梦想,其他包在苏州身上。”这是苏州向人才的喊话。
      在苏州纳米城,这样的“背包客”不胜枚举。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江必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在苏州纳米产业起步之初开启创业旅程,十年磨一剑,带领纳微科技成为突破微球“卡脖子”技术难题的隐形冠军,2021年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国内纳米微球第一股。
      “背包客”的聚集源于苏州厚植的纳米产业生态。2010年底,苏州提出了“纳米技术产业生态圈”概念,次年启动建设纳米城,定位是全球最大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综合社区。
      什么是产业综合社区?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产业园区的社区化,聚焦特定产业主题、提供产业配套支持和人居发展环境的活力社区。在这里,社区篮球队聚集了“隐形冠军”的当家人;24个关键环节公共服务平台随时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撑;想了解最新的政策,有“午后纳米茶”等交流活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交织,走出产城人融合发展的进阶之路。
      “四链”之中,人才是关键。苏州通过全周期服务、精准施策,全力支撑高端人才落地生根。苏州纳米城目前汇聚高端人才350余人,涵盖10个院士团队。
      在产业综合社区模式驱动下,苏州工业园区已累计引进孵化1000余家各类纳米相关企业,聚集了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科大纳米学院、苏州大学纳米学院等多家科研机构和重点高校。同时,联合多方成立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等重大创新机构,搭建创新项目、风投资本、服务机构的交流合作圈,为纳米产业发展提供“研发创新+创业孵化+规模产业化”的一条龙支撑。

    记者观察
    路虽远 行则将至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忧
      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有一组对比图,一张是手绘于1994年的金鸡湖板块规划效果图,一张是拍摄于近期的金鸡湖鸟瞰图,两幅图高度相似,效果图变成了实景图。
      问道苏州,许多人提到这个理念: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
      建一座城如此,培育一个新兴产业亦如此。
      纳米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人才资源、创新资源是最重要的养分。围绕夯实产业根基,苏州持续用力。
      2006年,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落户,苏州纳米产业也由此起步。10多年来,苏州陆续引进纳米新材料领域中外院士28人、引进专家83人,行业高端人才、从业人员总量均居全国首位。40多家科研院所纷至沓来,与企业联合立项28个定向攻关项目,一批国家级、世界级技术实现突破。
      就在我们探访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时,又传来一个好消息:该所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二期建设项目顺利通过总验收。实验站聚集了200多名纳米领域高端人才,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产业培育如此,企业发展也是如此。纳米技术攻坚,有的要经过5年、10年,甚至更久才能取得突破,成长慢是企业发展的普遍状态。苏州企业家对我们说,路虽远,行则将至。
      因此,我们看到了成立于2007年的纳维科技公司,专注于氮化镓晶片生产和设备国产化,成为我国首个具备氮化镓晶片生产能力和批量供货的企业;专注于高性能微球材料产业化的纳微科技公司,从初创到上市走过了10多年,经历成千上万次实验。
      从事量子点研制的星烁公司成立至今已超10年,至今还在开展技术开发和专利储备,没有启动规模化量产。公司负责人对我们说,他有耐心,园区也有耐心,大家且听风吟、静待花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