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粮油单产、粮食人均占有量、农机化率稳居全省前列

    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德阳有“粮”方


  • 德阳广汉市高坪镇油菜基地。

    德阳市旌阳区孝感街道机械化收割小麦。

      2022年9月,中江县永太镇高坝村村民张太兵手捧着自家水稻满脸喜悦。

    德阳市罗江区调元镇云龙湾风貌。

        

    □周玉琴 (图片由德阳市委宣传部提供)

      惊蛰之后,德阳大地春意渐浓。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新农人手持遥控器指挥无人机为小麦喷洒农药;旌阳区新中镇桂花村旌秀桂花智慧农业产业园中,无人旋耕机正按照预设程序进行翻地作业。
      这是一幅德阳版现代农业“春耕图”,也是德阳大力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落实,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缩影。
      德阳地处成都平原腹心地带、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现有耕地329万亩,是全省重要的粮、油、猪、蔬菜生产基地。作为“天府粮仓”的重要承载地,德阳牢记“国之大者”,始终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作为头等大事。
      着眼于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德阳在全省率先出台《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德阳片区实施意见》,全面推进丰产、科技、绿色、智慧、致富“五大粮仓”建设,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不断提升。
      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单产屡创新高、人均占有量长期居全省前列、连续18年实现丰收……近年来,德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粮食产能稳定向好发展。2022年,德阳实现粮食总产19.61亿公斤,其中粮食单产居全省第二,小麦、油菜籽单产居全省第一,粮食人均占有量居全省第三。
      当前,随着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成都平原“天府粮仓”核心区等国省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德阳乘势而上,在现代农业强市建设道路上,蹄疾步稳、策马扬鞭。

    守良田 筑牢粮食生产根基
      眼下正值春耕备耕时节,走进什邡市马祖镇复兴村,一块块农田平坦整齐,田间道路四通八达,大小沟渠纵横勾连。田地里,农民忙着抢抓农时浇灌小麦、油菜等。
      “农田改良后,现在采用现代机械进行耕作,不仅有效节省了人工,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当地家庭农场主王小波介绍,他的农场有2600余亩,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既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也提高了粮食产量。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德阳深刻认识到“田”与“粮”背后的逻辑,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坚决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以“管好田、建好田、种好田、护好田、盘好田”为目标,通过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出台“1+4+ 1”“非农化”“非粮化”、撂荒闲置土地问题整改工作方案,开展耕地保护专项督查整治行动等一系列举措,确保“良田姓粮、农田姓农”。
      保住耕地就是保住粮食存量。那么,如何从有限的耕地挖潜力、找增量?德阳提出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这是‘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抓手,是提升粮食产能的重要支撑。”德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德阳在全省率先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保险机制,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88.15万亩,在永久基本农田中建成高标准农田212.5万亩、占比73.6%,居全省第一。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如何有效管护?如何严防土地“非粮化”“非农化”以及撂荒?这些问题推动德阳在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方面的新探索。
      在广汉市、什邡市、罗江区等地,通过引入“保险+服务”机制,开展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保险试点,提升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水平。旌阳区依托数字农业建设基础,构建“耕地基础信息一张图”,完成全区高标准农田的数字建模、编码,通过“一图”串联,实现对高标准农田的在线实时、规范精准管护。
      “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2023年,德阳将新建高标准农田17.4万亩,并有针对性地补齐灌溉排水、地力提升等短板,集中连片、规模推进“天府良田”建设,确保建一片、成一片、用好一片。同时,加快编制农田建设十年规划,积极争取都江堰灌区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

    育良种 夯实丰产增效能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实现粮食丰产增效,必须打好种业“翻身仗”。在德阳,大力推动制种产业发展,已成为落实“藏粮于技”战略的重中之重。
      3月初,走进罗江区调元镇团堆村,大片大片的油菜花把田野染成金黄色。这里是罗江区“油菜·水稻”双季制种示范区和“种子芯谷”核心区。据悉,罗江是四川最大的油菜种子生产基地,油菜年制种面积达2.5万亩以上,每年产出优质油菜种子350万公斤,可满足3000万亩油菜移栽用种需求。
      为进一步打造集中连片育种基地,罗江区紧抓“全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契机,流转5万亩土地建设“种子芯谷”现代种业园区,并以此为突破口,打造全国高标准“油菜·水稻”双季制种样板基地。
      “制种产业和粮油产业相辅相成,必须要有安全可靠的种子,才能保证粮油的丰收。”罗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罗江把发展育种产业作为先导性产业,全域布局粮油制种产业,以略坪镇、调元镇为核心,梯次推动建设3万亩水稻和油菜制种“五化”基地,打牢粮油制种产业发展基础。
      同时,罗江区持续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合作,建设川内核心育种基地,提升种业基地科技含量,引导种业公司、农业院校、种粮大户多方参与技术创新,构建“成果转化—良种繁育—规模生产”产业链条。目前,罗江区有油菜制种企业12家,其中上市公司2家;培育制种产业家庭农场39户、专业合作社11个。
      在油菜制种方面,旌阳区突出“智慧+种业”发展定位,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子。
      近日,在位于旌阳区德新镇的“旌耘粮仓”,五星村17组油菜制种大户周凤木在油菜花海间,左瞧瞧,右看看,不时还用手去掐一掐。原来,他在给油菜花“去杂”。
      杂交油菜制种是旌阳区的优势特色产业。近年来,旌阳区依托全国杂交油菜制种优势区域条件,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要求,通过政策引领、企业带动、利益连接等措施,大力推进杂交油菜制种基地建设,形成以黄许镇、双东镇、德新镇为核心,北连柏隆镇、西连天元街道的杂交油菜制种基地。
      目前,旌阳区已建成标准化制种基地2万亩。2022年油菜制种面积1.2万亩,产种180万公斤。所产种子不仅供应四川省内,还销往湖北、安徽、江苏等长江流域冬油菜种植区和新疆、内蒙古等地春油菜种植区,远销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
      作为全省水稻、油菜、小麦种子生产的优势生态区,近年来,德阳通过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国家级制种大县建设及奖励等种业项目,常年保持制种基地5.61万亩。其中,油菜制种面积达3万亩以上,居全省第一,培育“德油”“邡油”等“双低”油菜品种81个,在长江流域推广面积1200万亩以上,占比近1/5。2022年,德阳市3个水稻品种获四川省“稻香杯”特等奖,德阳市罗江区、旌阳区入选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区)。

    施良技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无人植保飞机、无人驾驶插秧机、太阳能杀虫灯……在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丰富多样的现代农业装备为“智慧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农业装备现代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志。”德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德阳大力开展先进智能农机装备应用示范,实施“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3.5万亩,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76%、居全省第二。
      农业现代化除了现代化机械设备,还得有现代化的科技。在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设有小麦专家大院,省农科院专家长期驻地指导。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可以率先在当地应用推广,让产业园成为农业科技的试验田。
      科技赋能使产量有了明显的变化。“我们种的‘川麦104’,就是省农科院选育的品种,产量、品质和抗性都很不错。”广汉市连山镇种粮大户杨萍说。去年5月,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上百亩小麦开展实产验收,结果显示小麦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创下西南地区百亩规模小麦单产新纪录。
      园区是现代农业的承载地和主战场。近年来,德阳稳步梯次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园区联创联建。目前,全市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建成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51个,中江纳入首批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骨干力量。
      德阳出台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如实施家庭农场培育工程、制定出台《德阳市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和职业农民制度试点九条措施》、实施“小农户”振兴计划等。全市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9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44家,建成家庭农场1万余家、农民合作社3800余家,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956家。
      农产品加工业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的重要途径。德阳在农产品加工领域优势明显,规模常年排在全省第四,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85家。去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首次实现营收破千亿,达到1047亿元。
      今年,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德阳提出在抓好“烟”“酒”两篇文章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抢占新赛道。同时,加快推进农业从种养加工到餐饮终端的延伸,从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力,持续提升“天府粮仓”的品牌影响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