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思想周刊·天府新论
调查研究须“拜民为师”
-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周明华
李强总理在记者会上说,国务院要带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他说自己长期在地方工作,很深的感受是,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一定要推动各级干部多到基层调研,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他还提到,大机关年轻干部要深入基层、心入基层。
好一个“高手在民间”。总理的这句话一下戳中网民心坎,他们纷纷跟帖,希望有更多干部,能走出机关,带上问题上路,去“拜群众为师”。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一名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谁具有调查研究的能力,谁就会从只看到问题的表层抵达破题解难的内核。当前,我们紧缺的不是一个个早就摆在案头甚至有些蒙尘的问题,而是没能找到打开问题之门的钥匙。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如果我们内心深处认识到高手在民间,多多沉到基层,向人民要计谋,问人民的需求,拜他们为师,那么世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跨越不了的难关。
如何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呢?经济学家周其仁的方法值得借鉴。他经常走出书斋,一头扎进一线搞调研。他曾坦言,之所以能在调研中捞到干货、实货,秘诀就是带一堆真问题,一家家企业挨着去看,再及时讨论碰撞研判分析。周其仁透露了至少两个调研方法:一是要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道理,理论的推导总归要经过实践去检验,需要端正调研态度,“看空”自己,认清个人能力之不足,要实地去考察实践,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调研后切莫让思想“火花”过夜冷却,不然再好的调研报告,也可能被时间蒸发,我们需及时讨论、研判,将解决问题的办法付诸为民办实事的工作实际中。
主动“看空”自己,不是失去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而是要始终厚植人民情怀、常怀敬畏人民群众之心。保持“空杯”心态,清空大脑中的成见、偏见、陋见,充分认识到个人见识与思路的局限性。在出发调研之前,不预设模式、不事先招呼、不走形式过场,始终放低身段,虚心求教,专心认真,倾听原声,莫搞就近不就远、就熟不就生,喜听汇报,只观早就摆放好的指定“盆景”;要把问题具象化,带上“显微镜”,找寻能够“去腐生肌”的精准办法,切莫避实就虚、马马虎虎、以偏概全,带着个人想法去挑选调研对象,匆匆到下面去找“填充料”。
智慧“火花”不过夜,为的是及时抓住破题的好办法。我们需要做好“课后”巩固工作,切勿虎头蛇尾——轰轰烈烈搞调研,寂静无声锁抽屉。调查研究能否捞到活鱼,取决于是否瞄准真问题、下足真功夫,取决于是否及时现场询问、分析、讨论,抓住问题之根本,是否及时锁定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有的干部在调研之后,易犯拖延症,把“等一等”挂在嘴边,将调研时触发的头脑风暴只激荡几个小时。于是,费心费力去捞到的“真问题、好计策”,却蒙尘在文件夹上睡长觉,最后错失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打开新局面的良机,这岂不令人惋惜。
正确的做法是:“入深山采好药,临深池钓大鱼。”直达一线,“深耕”群众心田,增强调查研究的脚力;抽丝剥茧,深察本质内因,增强调查研究的眼力;蹲点攻坚,深思求解之计,增强调查研究的脑力。在调研过程中,以问题为先导,多多现场研讨,廓清思维,掐中要脉;在调研结束后,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第一时间会诊调研出的问题,最好现场开处方。最终把调研成果提炼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锦囊妙计,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