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汉语字典传世精品 铸就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
编者按
3月10日,国家“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学术和文化工程《汉语大字典》修订启动暨高端学术咨询会在成都召开。会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和中国社科院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形式进行学术交流和咨询。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重修《汉语大字典》是学术界的一件大喜事,重修非常迫切,也适逢其时。我们特别整理集纳专家学者们的发言,以飨读者。
重修《汉语大字典》是现实的需要
项楚 著名敦煌学家、四川大学杰出教授
《汉语大字典》的修订,是四川大学承担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汉字是一种伟大而又独特的文字,在中国的历史上,“车同轨,书同文”是中华民族大一统文化的高度凝聚,它在过去发挥了伟大的作用,在今后还会发挥伟大的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形式,而汉字是汉语的记录形式。自古以来,我们的先民利用汉语、汉字进行思想,进行沟通,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简洁精炼的汉字和汉语一样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智商水平,而且提升了我们民族的智商水平。
汉字是一种奇妙的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形、音、义,有自己的演变历史,有自己的文化内涵,一字一天地。有限的汉字变幻出无穷无尽的排列组合,连接形成了汉字的三千大千世界,令人惊叹。
汉字是一种优美而又典雅的文字。中国文学史上的各种特殊的表现手段,排比、用释、声律、成语,等等,都来源于汉字的独特性,来源于汉字作为象形字、形声字、单音节、方块字的无穷的潜力,形成了中国文学独特的民族风格,也给予了我们中国文化特有的美学享受。汉字的书法艺术更是我们民族审美情趣的外在表现。
《汉语大字典》的出版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也为中国的文化建设发挥了作用。从那以后,汉字的研究又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需要进行总结;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更大范围的传播,这些都呼唤着一部与时俱进的、新版的《汉语大字典》出版。我们非常迫切地希望这一部新修的《汉语大字典》出版。今天我们对《汉语大字典》的修订,可以说是现实的需要,是应运而生,是水到渠成。
《汉语大字典》于我本人也有特殊的意义。在上个世纪,47年以前,我参加了当时《汉语大字典》的第一次编写会议,从此与《汉语大字典》结下了缘分。那个时候,我是一名年轻的中学教师,被借调到《汉语大字典》工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汉语大字典》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向学术研究的门,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从那以后,兜兜转转好几十年,没想到我又参加了修订《汉语大字典》的启动会议。抚今追昔,感慨很多。今天,我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能够在垂暮之年,再为修订《汉语大字典》出一份力,这是命运对我的眷顾,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
今天,我们的学术环境,我们的工作条件,和当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修订《汉语大字典》的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我们有新一代的优秀学者来承担重任,有各级领导和学术界支持,还有今天在云端与会的全国顶级学者加持,共襄盛举。我相信,修订《汉语大字典》的历史任务一定会按计划圆满完成。
《汉语大字典》新一轮全面修订适逢其时
黄德宽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
《汉语大字典》是新中国文化建设的一项标志性成果,自出版以来,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对汉字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汉字教育与学术研究,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典文字体系,从产生之日起使用至今,数千年来既保持着总体的稳定和有序传承,也经历了复杂的演进变革,成为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庞大符号系统。为更好认识和使用汉字,早在先秦时代,前人就已经开始了字书编纂的尝试。到汉代,文字训诂之学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产生了许慎《说文解字》这部在字书史上影响深远的伟大著作。《说文》之后,以字书编纂方式呈现不同时代汉字研究成果就成为一个传统,产生了《字林》《玉篇》《类篇》《字汇》《康熙字典》等著名字书,积累了丰厚的字书编纂资源。可以说,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字书,都体现了当时的文字学研究和字典编纂水平。《类篇》《康熙字典》等,更是历史上汇集众人之力编纂大型字书的典范。
《汉语大字典》借鉴历代字书编纂的经验,囊括古今,源流兼重,是一部内涵丰富、定位很高、编纂难度极大的汉字大典。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以及众多专家学者的艰辛努力和无私奉献,最终成就了新中国这一国家重点文化工程。打开《汉语大字典》,看到指导字典编纂的学术顾问和那些参与编纂的先生们的名字,不禁肃然起敬!感谢他们的努力和奉献,在中国文化史和字典编纂史上树立了这座划时代的丰碑!
《汉语大字典》首版问世以来30多年,中国文字学和古文字学研究快速发展、成果丰硕。大量新出土的先秦文献资料,促进了古文字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汉字研究快速成长,这一长期存在的文字学薄弱环节得到显著加强;汉语言文字学的其他领域,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汉语大字典》如何适应学术发展的时代需求,及时吸收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更好地发挥其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用,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启动《汉语大字典》新一轮全面修订,可谓适逢其时。
任何一部大型语文工具书,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汉语大字典》自然也不例外。《汉语大字典》第一版问世后,其存在的某些不足,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所以进行了一次修订。此次全面重修,四川大学领衔承担修订重任,非常合适。该校学术力量雄厚,在大型语文工具书编纂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相信参与修订的各位专家学者,一定能继承和发扬老一代学者的优良学风和传统,顺利完成修订任务,使《汉语大字典》第三版成为集中展示汉字研究新进展新成果、代表新时代水平的字书精品。
当然,重修字典需要克服许多学术上乃至管理运行上的困难。为此,我有4点建议:一是重视吸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新成果,二是重视历代汉字字际关系的梳理辨析,三是重视厘清古今字形的讹省变异关系,四是重视新增收字的甄别与遴选。
重修《汉语大字典》是了不起的世纪工程
王云路 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教授
修订《汉语大字典》是一个了不起的世纪工程,应当在中国语言学词典编纂的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一般来说,词典是反映文明程度的窗口。中国古代的词典已经立足,现在要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编纂能体现汉语悠久历史和汉语变迁这样一部完整的大字典,是一个可喜的工程。《汉语大字典》第一版问世已经过了30多年,研究成果有很多,研究的工具、手段也有了很多新的变化,研究资料也有了很多新的出土文献,亟须更新。
此次重修大字典,很期待加入新的成果,展示汉语历史演变的进程。此外,也要注重实用性。怎样平衡字典作为历史的保存和实用,这个关系的处理非常重要。
重修大字典,如今已有国家的立项,四川省和学校的全力支持也相当重要。那些实实在在的词条编写,可能对千秋后代的学者后辈都有用。所以,应当给予他们全力的支持。
希望《汉语大字典》重修版成为辞书界典范
李宇明 中国辞书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汉语大字典》是国家重大的文化工程,是新中国的《康熙字典》,也是我们的精品辞书,是几代人的努力成果。
《汉语大字典》的重修,编纂者一定要关注现代汉字。首先,大字典是我们国家通用文字的大字典,包括汉民族和其他民族,所以我们的眼光一定要有整个中华民族的意识。第二,汉字不仅在中国使用,日本、韩国等国家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在使用,所以,还要有世界眼光,关注到整个世界对汉字的使用问题。第三,中国的古代文化建立在汉语、汉字的基础上,怎样把汉字梳理好?要有文化意识。所以,它不光是一个语言工程、文字工程,还是一个文化工程、文明工程。很多汉字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甚至也不仅仅是文化,更是文明。第四,我们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所以,在编写研究的时候,尽量要用到数字化技术,要满足数字化时代的生活。汉字现在是全民使用的对象,我们要把字典的意义和现代的汉字生活结合,还要考虑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再提几条建议。第一,希望字典修订中重视现代汉字的规范。第二,汉字编码,汉字的国际编码、信息化编码,可以考虑作为汉字的一个属性放上去。因为编码作为一种信息化属性,对于工业生产、汉字的工业化非常有用。第三,汉语里会用到日本汉字,怎样适当收入?因为中日交往很多,在人名、地名上会用到。第四,要特别重视姓氏人名。第五,是附录。过去的字典附录了汉语拼音方案,那注音字母、四角号码等要不要附录?
此外,希望能重视多模态、多媒体、融媒体的编纂和呈现方式。尤其最后在纸质版外有没有一个把融媒体意识放进去的电子版?包括汉字的演变、汉字所反映的文明,将来能否用融媒体的技术来呈现?总之,《汉语大字典》要满足现代人的汉字生活,包括中国人、世界人的汉字生活。
对于字典来说,有3个方面需要考虑:一是能够查得到你要找的字,叫查得率;二是字典解释要有权威,叫查准率;最后要有遍查率,特别是现在年轻人的信息化手段意识,都要逐步考虑。
最后,希望这个字典在学术上、技术上、工作方式上创造中国辞书界的典范。
《汉语大字典》修订非常迫切
王宁 《汉语大字典》修订工程学术顾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汉语大字典》的修订工程由原来编写该字典的四川来承担,非常合适。现在,修订工作也很迫切: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当初在没有电子版的时候,有些问题还看得不是很清楚,现在大字典内部的一些问题,我们已经看到了。此外,在数字化时代,要实现大数据没有汉字为载体无法实现,《汉语大字典》就变成数字化时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程。这个工程涉及国家的发展和中国跟世界的关系,所以修订非常迫切。
《汉语大字典》不仅仅是字的形体和字的集合,它还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汉字不仅仅只有形音义3个属性,同时还有自用和编码这两个属性,在数字化时代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不能再等。《汉语大字典》的修订,比起其他的一些大型词典更有必要,修订的难度也会更大,但是意义也很重大。
虽然现在我们有很多地方会有很多困难,但是,我们的有利条件也很多。首先是汉字的编码、汉字字形、汉字的数字化手段已经初步实现,此外,这30年以来,我们有很多的工程打下了基础,比如古籍数字化、中华字库以及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在内的简牍工程、全新的数据库、疑难字的考证、俗字的研究,等等。据了解,武汉大学的《古音汇篆》《故训汇篆》都已经做出来了,会给修订提供很好的条件。《辞源》和《辞海》这些大型工程和大字典关系密切,也已经完成。所以,现在重修大字典有很多有利条件,特别是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将让修订更有信心。
在这里,我为字典修订提几点建议:第一,应该全面修订,但要有有限的目标,要重视认同、重视梳理,把它最好的方面显示出来。第二,是科学布局,优化程序。一个字典重要的是它的字头和字形,科学布局成功率更高。第三,是研究整合,体例优先。要先有研究整合,定出科学的体例,大家共同遵循,步调一致,才能做得更好。第四,要重视技术,更新手段,有效整合此前的研究成果。第五,是团结攻关,培养人才。《汉语大字典》会不断修订下去,才能够真正把中国几千年的汉字整顿好,让大家很好地应用,所以,团结攻关、培养人才非常重要。
重修《汉语大字典》是学术界大喜事
吴振武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长、吉林大学教授
得知期盼已久的《汉语大字典》修订工作启动,十分高兴。回想近40年里,这部大型字书无疑是我最常用的工具书之一,也是对我帮助最大的一部字书。我不仅第一时间买过初版的八卷本,也买过后来缩印的三卷本。更有幸的是,早年还在一些场合见过这部书的主创人员,并亲闻亲见一些编纂故事。当然,我也陆续读过很多补正这部字书的作品。
现在,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字书将进行全面修订,无疑是学术界的大喜事。
对于字典修订,我谈谈自己的两点希望:第一是希望各级政府和部门能充分体谅工程的困难和辛苦,尽一切努力为全体修订人员提供最大的便利,使这项重大工程能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第二是希望修订工作能在最后审稿环节上多予注意并多留时间,多跟相关领域学有专长的专家虚心商讨,如此方能将遗憾减少到最小。按照以往经验,难点和容易出现问题的,大约集中在古文字、俗字、审音、书证这几个方面。
相信川大能高质量完成修订工作
乔全生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四川大学学术力量强大雄厚,组织的各方向专家都有很高的学术造诣,相信一定能够高质量完成本次修订工作。关于字典修订,我着重从字典的注音方面谈几点浅见,仅供参考。
关于注音。第一,要考虑到底注几个时代的音比较好。《汉语大字典》收字总原则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注音方面肯定也要遵循这个总原则。目前在字音方面,对所收列的楷书的单字尽可能地注出了现代、现当代音,并收了中古音的反切,有的还标注了上古音的韵部,但是没有中古音和上古音的拟音。所以,这次修订可否考虑加上拟音?
第二,是否可以考虑列出近代音《中原音韵》地位与它的语音。因为我们的总原则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源”考虑到了,“流”,一个很重要的流——《中原音韵》,那么,近代音可以采用杨耐思、宁继福先生的拟音,也可以做适当的修改。这样就能真正体现出“源流并重”的原则。
第三,就是现当代音,目前只列出了普通话的读音,是否可以考虑适当增列一些方言疑难字与方言的读音。有方言的读音北方少南方多,有些南方方言的疑难字读音很特殊,折合不成普通话,就得做方言音。比如说《浙江地名疑难字》中,重点考释了目前52个尚未进入各种汉语工具书与计算机字库的一些地名疑难字。这样的话,就为大字典收字增加一个很重要的类型。
最后,建议充分吸收近年来对大字典注音方面的一些商榷意见。
总体而言,《汉语大字典》要给五六万个字注上正确的读音很不容易。要给文献疑难字、方言疑难字注音,再要注明源流,更是不容易。我想,大字典的编写组和各位专家肯定会博采众长,充分讨论,一定会把问题减少到最低。
重修大字典是用汉字讲好中国故事的源头工程
张伯江 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汉语大字典》是我国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中国语言学会首任会长吕叔湘老先生曾为其题词“广搜博采,穷源溯流”,这是对工程的精准概括。
学术前辈编出了这部新中国成立以来汉字形音义收录最完备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30多年后重修大字典,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是对学界需求的回应,更是文化强国的当下,川大人和书界的责任担当。相信大字典的全面修订,是增强文化自信、用汉字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源头性的工程,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具有雄厚的学术实力,多年以来培养了一大批国内语言文字研究和辞书编纂方面的领军人才。不仅如此,四川大学在大型辞书的编纂方面也有自己的传统。除编纂《汉语大字典》,还编写出版了《甲骨文字典》等一系列字典辞书。如今由四川大学牵头,组织全国的学术力量开展《汉语大字典》修订的重大工程,是新时代文化建设赋予四川大学的光荣使命,是推动学科建设、缔造传世精品的一个难得契机。
对于重修大字典,我有两点感想。第一,做工具书,学术至上。它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材料汇集,还要体现出历史上最好的学术水平,即使有电脑作为辅助,也不能偏离了我们的学术惯例和过去的一些习惯做法,要在学术成果里边体现出人脑强于电脑的材料筛选甄别能力,这是我们这一代学者所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
第二,希望这是一支以高校教师为主的团队。它和专业进行辞书编纂的团队各有短长,各有优劣,可以摸准每一种性质学术团队的工作特点,研究出带队方法来。高校怎么组建一个除了文字应用以外还包括辞书学、文献学、编辑出版学、考古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专家,让他们联合协同攻关、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修订任务,希望团队在组织方式、研究资料的调用、技术手段的使用、研究方法等方面,有适合高校特点的创新意识。另外,怎么才能以科研项目带动研究、以研究促动修订、保证修订的质量等,都需要进行思考。
重修《汉语大字典》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篇大文章
杨斌 四川辞书出版社社长
《汉语大字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汉字形音义收入最完备、规模最大的一部字典。它从编纂之日起就凝聚着国家力量,代表着国家水平。
1978年,国务院将它列为国家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点科研项目。1983年,列入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它的出版,改变了新中国“大国家小字典”的历史,是我国最高学术水准的国家级辞书的代表。它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常备书目和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荣获了中国国家图书奖荣誉奖、国家辞书奖等一系列国家级大奖。
1999年,《汉语大字典》启动第二版修订工作,先后被列为“十五”“十一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国家重大出版工程。是国家出版基金首批资助项目。2010年,第二版九卷本出版,先后囊括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中国出版政府奖两项国家级大奖。
现在,《汉语大字典》第三版修订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重大学术与文化工程,体现了国家对《汉语大字典》这一文化品牌的高度认可与重视。
汉字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大字典》承载着汉字文明,价值独特。它是国家文化建设的一款金字招牌,也是我们立社的根基。四川辞书出版社和湖北辞书出版社(崇文书局),就是因为《汉语大字典》的编纂出版而成立的。没有大字典,就没有我们两家出版社和《汉语大字典》编纂处。
盛世修典。现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强国建设。在此背景下,对《汉语大字典》启动第三次修订,维护其大国大典的地位,可以说适逢其时。这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重任。第三版的修订与出版,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篇大文章,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四川大学汉语研究实力雄厚,历史悠久,与大字典有着深厚渊源。首版主编徐中舒先生,目前唯一健在的常务副主编赵振铎先生,都是川大人,项楚先生也参加了第一版的编写。二版修订中,赵振铎先生担任专家审定委员会主任,王宁教授、黄德宽教授、李宇明教授等25位专家学者任委员会委员,为修订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相信由四川大学牵头,集聚全国一流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力量,这部盛世大典必将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焕发新生!
接下来,四川辞书出版社将一以贯之坚持精益求精、质量第一,为出版这一传世精品精耕细作。同时多形式、多渠道、多载体把大字典的品牌维护好、传承好,把大字典的成果转化好、普及好,把大字典的副产品研发好、利用好,在更广阔的时空里更好地呈现汉字的历史演变脉络,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积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