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高质量发展 “科技”刻印于成都东部新区的发展基因中


  • 成都东部新区先进医疗成果转化中心设计效果图。

    3月9日,成都东部新区先进医疗成果转化中心4号楼“名家工坊”正式封顶。

        

    □林豫朗(图片由成都东部新区党群工作部提供)

      3月9日,在成都东部新区,继未来医学城首批科学家团队正式入驻后,一街之隔的先进医疗成果转化中心也有了新进展,4号楼“名家工坊”正式封顶,预计6月就可投用。“名家工坊”一栋一团队、一家一入户,注重做好科研数据和成果的保密工作,科学家团队可在此实验并生产,研发成果就地转化。
      成都东部新区成立两年多以来,从规划转向全面建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贯穿工作的各个环节。不论是前端招引项目,还是已经落地的平台建设,“科技”已经深深刻印在成都东部新区的发展基因中。
      今年,成都东部新区将依托高能级科创载体,深入推进链主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30家,以产学研用协同联动推动科技成果产品化、产业化。

    在建设前端把好关 招引阶段设置“科技”门槛
      2月底,成都东部新区在深圳举办了一场“科技感”十足的投资交流会,“科技感”体现在参会企业的“含科量”很高。交流会的全称是“数智赋能创领未来——成都东部新区智能制造产业(深圳)投资合作交流会”,当天围绕汽车电子、高端装备、智能终端等先进制造业细分领域,邀请得润电子、长盈精密、云天励飞等20余家知名企业高管参加。
      这些企业都是各自领域的链主企业、龙头企业,掌握行业先进的科学技术。交流会上,成都东部新区对招引企业有一个很明确的标准,即科技创新能力的考量。那么具体而言,怎么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呢?
      为了在新区建设的前端把好关,成都东部新区负责投资招商的工作人员总结出一套标准。首先是选择行业赛道中的链主或链属企业,然后看公司的人才构成,是否有博士工作站等科研机构。“我们引进海目星,就是看到他们是广东博士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成都东部新区投资促进局驻深圳办事处负责人陈奉波表示,从这些信息中能够判断一个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储备情况能预示企业在未来的技术迭代情况。同样重要的,还有企业的发明专利数量、管理团队中有高科技从业经验的成员比例等。
      在严格的标准筛选下,成都东部新区和高科技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并且引进来落地投产。在深圳举行的交流会上,精密电子龙头企业长盈精密副总经理邹锐就表示,下一步将与成都东部新区深度洽谈设立研发基地的事宜。
      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考量不仅仅体现在一场交流会上,很多已经投产的企业正以自身强劲的创新能力为这一标准夯实底气。
      四川凯迈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迈”)的科技创新场景主要在机场。2014年,凯迈自主研发的锂电池系统第一次用在首都机场行李牵引车上,目前这套系统已经应用到全球多个机场。
      今年,位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旁的天府健康驿站启用了来自凯迈的16辆无人运输车,每辆车可以自动行驶3公里,一次运送300多份餐食。“从能源系统发展到动力系统,到无人系统,离不开不断迭代的科技创新。”四川凯迈新能源有限公司总裁张璐表示,下一步凯迈将与吉利大学合作,实现无人车多形态化,为2024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提供无人售卖车、无人送餐车、无人运输车,以及为三岔湖提供纯电动的游船、湖面清洁船。
      下一步,成都东部新区将积极调动区域内的科技人才资源,比如依托吉利学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进一步支持新区范围内企业在科创方面的长足发展。

    加强“造血”能力 高能级科研平台加速成势
      为了招引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为成都东部新区产业提供持续“造血”能力,一批高能级的科创平台逐渐建成投用。
      率先完成进度的就是天府锦城实验室(未来医学城)载体。该实验室于2021年9月启动建设,首期13.3万平方米载体已完成土建工程及首批设备采购,13楼展厅与实验室已呈现,今年年初已经迎来首批4个科学家团队入驻。
      入驻的4个科学家团队主攻生物医学的各个前沿领域。国家青年特聘专家、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博士生导师耿佳的团队主要针对特定疾病的早期精准诊断,比如肿瘤、感染性疾病等。他们将开发新的技术和方法,更快更早更精确地做到医学检测,并且在治疗和用药过程中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帮助医生采取更精准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治愈疾病,减轻医疗负担。
      成都东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综合部副部长、成都未来医学城管理局局长李代伟介绍,首期呈现的载体都是实验室,主要围绕生物芯片、基因检测、基因测序的研发,为靶向医疗提供基础的技术支撑,希望把未来医学城打造成全国一流、聚集度高的生物芯片等研发微生态。
      产业化是最终的目的,未来医学城将为团队提供完整的医疗产品研发、验证、生产及销售配套体系,促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距离未来医学城约10公里处,另一个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也在不断取得新进展。作为中国民用航空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共建的全国首家民航高新技术创新示范园区,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正在加快建设,将助力成都东部新区临空产业的发展。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总投资超100亿元,将建设16个研究中心、55个实验室,满足约5800名科研人员研发需求。
      整个示范区内,模拟机场的建设颇为引人瞩目。这将是全国唯一的专用试验机场,它关系着实验室中的成果是否能得到真实测试。
      据介绍,目前我国民航技术测试的时间和场地条件非常受限。“以前我们要测试民航相关技术的可靠性、安全性,都是和运行机场合作,必须在没有航班的时候进行,比如凌晨。一旦航班到达,我们必须赶快撤离。”中国民用航空局第二研究所建设指挥部党群部副部长盛鹏峰说。
      而这个按4E级机场标准建设的模拟机场,将修建一个长1200米的模拟跑道、2条滑行道,以及航站、航材等4个科技验证楼,除冰、站坪等4个验证场。这些设施将为我国民航科技创新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测试环境,成为良好的中试平台。盛鹏峰表示,“通俗地说,有了这个模拟机场,我们测试民航相关技术将更方便,将加快相关技术的研发,模拟机场同时也将成为国内科技展览和民航科普的理想场所。”
      未来,天府锦城实验室、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国家医学中心等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将发挥引领作用,加快突破一批“从0到1”原创研究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为成都东部新区产业发展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