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用他山之石 戏剧交流让剧种更茁壮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婷
      “再来一段。”“安可,安可!”3月3日至4日,中国评剧院携评剧《花为媒》《良宵》来四川省川剧院浪漫上演,每场演出演员谢幕,都有四川观众起身鼓掌呼喊。主演卞苓玉、郑祥振等应观众欢呼返场,分别加演了《金沙江畔》和《无双传》里的经典唱段。
      这是中国评剧院成立近70年来首次赴千里之约,成规模地来到四川展演。中国评剧院著名演员王丽京、李妮、郑祥振、杜志刚、齐天一、卞苓玉等参演。
      提起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评剧,不少观众并不陌生。它广泛流传于北方地区,有小白玉霜、新凤霞、喜彩莲等评剧表演艺术家,有《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经典剧目。
      在北方流传甚广的评剧,为何千里迢迢来到四川?
      “不同地方剧种之间的交流,对剧种的发展很有必要。”中国评剧院副院长蔡长旭解释,其实评剧与川剧也保持着友好的交流,这次来川也是找回戏剧交流的初心。
      上世纪80年代,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晓艇曾到中国评剧院为演员传授小生表演经验,吸引不少其他剧种的小生来“蹭课”,因此评剧前辈们都非常尊敬“桃李满天下”的晓艇,如今评剧也融入了一些川剧小生的表演元素。而评剧《金沙江畔》也曾被川剧移植,其同名川剧版本也收获了不少戏迷的好评。
      其实,有影响力的戏剧艺人,常常在戏剧交流中博采众长。比如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丽蓉是评剧演员,她的许多小品融入了评剧元素。著名川剧编剧魏明伦、徐棻的川剧作品,常常一经面世就会吸引其他剧种的“移植”。追溯到对川剧萌芽产生重要影响的戏班子“三庆会”,其中著名川剧泰斗康子林也是吸取了其他剧种的表演特色后自成一派,创新了变脸等绝技,并邀请其他剧种常来“三庆会”会址悦来茶园,才造就了著名的川剧“戏窝子”,也造就了川剧历史上的演出高峰和川剧海纳百川的特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