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泸州冲刺“开门红”

    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 推动高质量发展


  • 2月14日,恒力(泸州)产业园纺织车间,工人们正在抓紧生产赶订单。 牟科 摄

      2月14日,泸州长江二桥正在进行桥面施工作业。 牟科 摄

      中国酒城·醉美泸州——一座酿造幸福的城市。 中共泸州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供图

        

    □瑞林
      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行走在酒城泸州,随处可见热火朝天赶订单、搞建设的场面。3月1日,京东(泸州)数字经济示范园正式开园,首批入驻16家重点企业。接下来,园区将利用京东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优势,助推泸州及周边地区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走出川南,赋能企业转型升级,助力泸州电子信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泸州智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快马加鞭地赶制订单。“已签下超4亿元的订单,生产任务排到了明年。”该公司人事行政部经理毛帮奎介绍,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二期厂房即将投用,年产值将达到6亿元。
      谋时。开年以来,泸州市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铆足劲头拼经济搞建设,力争实现“开门红”,为泸州现代化建设筑牢根基。顺势。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要求,泸州扎实抓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部署落地落实,优化完善“实施‘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的思路和举措,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省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奋进之姿 起而争春 吹响奋勇争先冲锋号
      一批重点产业项目陆续落地投产,推动泸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数据说明态势,2022年泸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超2601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0%。进入新的一年,泸州同样乘势跃升,各使招数,拼出速度。
      打造招商引资“强引擎”。2023年首个工作日,在四川省2023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泸州分会场上,泸州市71个项目被纳入全省重点项目,总投资482.7亿元,涵盖现代产业、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多个领域。
      1月31日,泸州市招商引资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叙永县专场,现场签约13个项目,总投资金额共计122亿元,涉及康养文旅、酒业、农副产品加工等多个产业。
      拼出项目建设“加速度”。在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总投资20亿元的合盛集团年产4万吨高档锂电铜箔项目不断刷新“进度条”——去年9月进场施工,预计今年3月底建成试产。项目全面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35亿元,年创利税1.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还将为泸州新材料产业链带来延展空间。
      在四川省优质酱酒主产区古蔺县,一场“智能革新”正在进行。仙潭酒厂龙井技改扩能项目将建设酿造车间25栋、窖池1450口、新增产能1.3万吨,目前已有3栋车间投入生产。“我们引进智能化酿造技术,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仙潭酒厂副厂长金晓君介绍说。
      吹响节后开工“第一哨”。1月28日,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泸州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分别带队调研督导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工作,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步履不停。1月29日,在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座谈会上,两地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围绕携手共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联合川南各市高水平建设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等展开交流。
      泸州各区县也在积极行动。作为“一体两翼”的重要组成部分,龙马潭区组织召开 2023年重点项目工作会,围绕优势产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协调解决重点项目要素保障问题,确保项目有序推进;“东翼”合江县召开 2023年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工作会,听取各镇(街道)工作情况汇报,动员全县上下提振士气、加压奋进,不负春光开好局、起好步;“南翼”古蔺县召开改作风增本领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大会,强调以一流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以干部队伍自身蜕变形成干事创业崭新局面,力争一季度实现“开门红”……
      在当地多名干部群众看来,谋划“开门红”,泸州之所以能做到重点突出、聚力突破、精准发力、有条不紊,源于清晰的目标定位。
      2021年11月,泸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实施“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优化全市区域布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发展能级的重要举措。一年多来,全市上下锚定目标、协同奋进,江阳区跻身全国百强区,龙马潭区、纳溪区入围中国西部百强区,泸县、合江县、古蔺县入围中国西部百强县,叙永县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一体两翼”逐渐成势。
      加速推进“一体两翼”齐飞,泸州将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以中心城区三区“一体”为引领带动、“东翼”“南翼”四个县城为重要载体、片区中心镇为节点支撑的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抓早,起跑就是冲刺。抓细,围绕具体问题出招。
      针对当下企业普遍反映缺人才等问题,泸州多部门联动。1月29日,农历正月初八,一场“春风”送岗活动在泸州启动,初步达成就业意向3623人次;2月23日,泸州高校毕业生暨技能人才就业招聘活动实现“泸渝联动”,共吸引来自泸州市,重庆市荣昌区、永川区等区域88家企事业单位参加,提供就业岗位5351个。
      针对双职工家庭带娃难等问题,泸州不断推进全省普惠托育试点市建设工作。2月6日,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天骄托育园正式开园,可容纳7个月以上、3岁以下的婴幼儿60名。预计到2025年底,泸州全市托位总数将达1.9万个,普惠托位占比达50%。

    乘风筑势 踔厉奋发 在时代坐标中找寻泸州方位
      鸣笛起程,步履不停。2月24日下午,2023年泸州开行的第4列中欧班列从泸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出发,搭载着白酒等货物,将经新疆阿拉山口出境,抵达俄罗斯莫斯科。
      “这是泸州首次通过中欧班列出口酒类产品,有助于泸酒持续拓展国际市场,加速建设世界优质白酒产业集群。”泸州市口岸与物流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以来,泸州已累计开出4列中欧班列,货重3136.56吨、货值6908.14万元。
      中欧班列,是泸州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一个缩影。
      “滚滚长江,浩浩汤汤。”四川第一大港——泸州港,是全国36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蝉联中国港口海铁联运集装箱码头前10名,水运外贸集装箱量占全省水运外贸箱量约70%。2023年开年以来,泸州港开启“春忙”模式,预计一季度将完成综合吞吐箱量5.4万标箱,同比增长12.4%,实现营业收入3.47亿元。
      如何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泸州抢抓政策机遇风口,顺势而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支持泸州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
      以此为发力点,泸州积极拓展“水、公、铁、空、邮”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结合泸州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等七大国家级开放平台叠加优势,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高水平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还需要系统谋划、重点攻坚。“今年,我们将统筹推进重要规划编制、推进《泸州港总体规划》修订,优化调整泸州港多用途集装箱码头功能等,围绕新发展理念谋篇布局,力争到2035年集装箱年通过能力达到50万标箱。”泸州市航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外联,还要内畅。2023年开年,渝昆高铁川渝段加速推进:泸州东站C区站房已进入封顶施工阶段,A、B两区站房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渝昆高铁泸县段箱梁架设任务完成。
      作为促进泸州城市组团之间快速连接的重大项目,长江二桥进度不断刷新:主桥正在实施主梁高强螺栓施拧、主缆缠丝防腐及缆载吊机拆除作业,东、西引桥进入桥面附属作业,这标志着该桥进入尾期施工,向着通车目标冲刺。
      2月20日,四川省高速公路项目招商推介会上,省交通运输厅端出36个高速公路项目招商“大餐”,涉及泸州的项目近10个,包括成都经自贡至泸州扩容项目、江津经泸州至宜宾高速项目等。在近日发布的《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3年重大项目清单》中,有9个项目涉及泸州。在泸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看来,这些均是泸州作为四川南向开放门户枢纽和川南渝西合作桥头堡,交通地位日益凸显的体现。
      加速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泸州重大项目强劲助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去年6月以来,泸州加快推进中国西部工匠城建设,该项目现升级为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泸州市共建项目,白酒学院、酱油工匠小镇等已完成主体建设,中国轻工工匠学院、中国酒业工匠学院即将开班开学。未来,泸州将打造成为西部乃至全国技能人才新高地,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瞄准打造高素质人才聚集地,泸州先后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商学院等,立足泸州、辐射川南、服务成渝,打造创新驱动核心竞争力。

    夯实基底 酿造幸福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3月,正值抢抓农时、春耕备耕的好时节,在“巴蜀鱼米之乡”核心区合江县白米镇,一簇簇水稻秧苗破土而出,为褐色的田地增添了新绿,这是当地推广旱育秧“为旱筹谋”的一个缩影。同一天,泸县玄滩镇“双稻双虾”养殖基地,农户正忙着捕捞鲜美的小龙虾,以可观的价格提前抢占早春市场。
      作为全省主要产粮区,泸州以农业现代化为抓手,围绕“一体两翼”优势布局,加快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实现丰产丰收。
      ——“一体”,要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做强做优休闲农业产业,聚力建设区域都市现代农业高地;
      ——“东翼”,要立足丘区生态本底,推进“立体粮库”建设,打造“巴蜀鱼米之乡”核心区;
      ——“南翼”,要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培育生态、有机农产品,探索符合乌蒙山区实际的现代立体农业发展之路,带动群众共同增收致富。
      当前,江阳区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建成农业科技展示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物联网远程控制系统等现代化配套设施,在产业规模推进、核心示范载体搭建、聚集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计划到2025年,泸州规划建设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04个,逐步形成国家、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梯级发展体系。
      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茶山绵延,茶香四溢。依托现有的茶园基地,纳溪区集种茶、采茶、制茶、品茶等为一体的茶旅产业应运而生,已建成具有观光功能的茶园面积达12万亩,全年可接待游客35万人次,年度茶旅收入可达9亿元。
      一片小茶叶,创出大成效,这既是泸州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切片,也是泸州壮大文旅经济产业、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寻求增量的印证。
      今年,泸州制定“文旅招商年”七条举措,并成立专班,培育优质项目库,实行全系统招商、全年招商、专业招商。
      答卷接连提交。1月31日,泸州签下春节后文旅项目“第一单”——叙永县石桩温泉谷农旅项目。2月11日,纳溪区与24家企业集中签约,以壮大茶产业。2月12日,天府旅游名县茶旅融合发展联盟在纳溪区成立,都江堰、北川、雅安市名山区等16个涉茶天府旅游名县与纳溪结盟,共同推出近30条四川精品茶旅路线。2月18日,四川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与泸州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助力泸州市文旅产业创新突破。
      “今年,我们将统筹推进99个文旅项目建设,积极申报省级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培育文旅消费新场景、新热点,为文旅品牌建设夯实基础、积蓄力量。”泸州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泸州如何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
      泸州先后出台《实施文化涵养工程加快将泸州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二十条措施》《泸州城市品牌建设与传播工作方案》,设立城市品牌建设与传播科、城市品牌建设与传播中心等,印发《泸州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拼经济搞建设”十七条措施》,将城市品牌建设与传播工作上升到提升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来抓。
      初春,走进公园里的泸州市图书馆百子图文化长廊城市书房,不仅能感受到墨韵书香,还能看到绽放的花朵。这样的24小时城市书房,泸州已建成21个,藏书11万余册,分布在社区、公园、机场等不同场景,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白墙、青砖、黛瓦……泸县屈氏庄园博物馆是四川省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清末至民国时期民居建筑群之一。当前,博物馆外围正在进行环境整治工作,对周边以及内部建筑进行修缮加固,完工后将有助于提升泸州文化地标的承载力。
      这只是泸州修炼“文化内功”的两个切片。全市还首创“城市宣传官”制度,掀起“泸州城市精神”表述语征集热潮,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同时,全力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奋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泸州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和精神推动力。
      地处川渝滇黔结合部的泸州,不断增强自身辐射力,加速建设区域医药健康中心,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医疗救治“第三极”,相继投入近100亿元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现有“三甲”医疗卫生机构7家,形成辐射川南、渝西、滇东、黔北等数千万人的医疗健康服务能力。
      与此同时,泸州持续纵深推进“民心守护”工程等高品质生活“八大工程”,切切实实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教育医疗资源优势,着力强化生态保护,守护好一江清水出川……各项民生事业发展快马扬鞭,充分印证了酒城城市形象定位语:中国酒城·醉美泸州——一座酿造幸福的城市。
      项目加速落地,产业集群成势。这是在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中“泸”力担当的生动注脚,也是泸州实现2023年“开门红”的信心和底气。
      育先机,开新局。泸州将坚持“四化同步推进、城乡深度融合、‘一体两翼’齐飞”,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推动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泸州发展新篇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