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探索“供水+”给乡村水务做加法
-
水美新村——天兴镇田坝村。泸县大力推进“全县共饮长江水”工程,图为位于长江边的一处取水口。
□邓万明 马俊(图片由泸县顺通水务有限公司提供)
初春时节,川南阳光明媚。在泸县喻寺镇赵南村,泸县“9·16”地震灾后农村供水恢复重建工程已于去年完成施工。该工程是泸县2022年农村饮水安全“民心守护”工程之一,有效保障了泸县北部方洞、喻寺等4镇10余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并为泸县北部实现“共饮长江水”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泸县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并以全省首批乡村水务试点县(市、区)建设为契机,探索乡村水务建设“供水+”新模式,延伸供水产业到水库管理、农业灌溉和水美新村等方面,反哺水库运行及粮食安全保障、水美新村建设,协同推进“新农水”各领域的全面提升,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水务强推进 以规划引领统筹推进试点县建设
泸县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面积1525平方公里,人口超106万人。过去,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骨干水利工程缺乏,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全县供水保障能力不高。
近年来,泸县打破全县水利设施“重建轻管”局面,深化水利综合改革,创新基层管护机制,助推管护多元化和多样化,注入发展新活力。2021年,泸县成功入选全省首批乡村水务试点县(市、区)建设名单,全县农村水利事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据泸县水务局负责人介绍,为强力推进乡村水务试点县(市、区)建设,泸县坚持高位推动,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乡村水务建设规划,优化乡村水务建管模式,统筹推进试点建设,建立和完善了工程建设、建后管护等21项工作机制。
此外,泸县还坚持完善服务体系、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一方面,通过向下延伸服务触角,落实镇级水利技术人员38名,配备村、社水务员和巡管员2377名,形成了完善的镇、乡、村、社四级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平台公司作用,构建“政银企”三聚合平台,吸纳建设资金,有力保障了乡村水务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
2021年,泸县细化了乡村水务试点的实施方案。2022年以来,泸县强力推进“全县共饮长江水”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型灌区和小型水库维修养护、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水美新村工程建设。
根据泸县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3年,泸县将形成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社会化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模式,推动水利事业上台阶。到2025年,建立健全现代化管理体系,形成“四线连通”的生活供水水网,初步形成“两片十区”的生产灌溉水网、“一干多支”的生态天然水网,实现“以水养水”水利发展大突破。
全域供水顺民心 建“中、东、西、北”四线供水工程
入春以来,泸县顺通水务有限公司的供水服务队风雨无阻地穿梭在乡间道路上,巡查水管线路,走村入户检测水质,抢修水管故障,保证村民喝上安全卫生的长江水。
“对一个村的水质和管网进行检查大致需要二至三天,检查他们的水质是否合格,管网是否能够正常供水。春节期间,大量农民工返乡,我们加大工作力度,提供优质服务。”泸县顺通水务有限公司百和镇片区相关负责人说。
“供水服务队很好,每个月都要来个两三次,检查我家的水质等,态度很好,服务周到。平时有事打一个电话,他们一喊就来,我们很满意。”百和镇四合村五社村民徐生容说。
作为泸县推进全域供水的一个重要抓手和支撑,泸县顺通水务有限公司从优质的角度着手保障水质、从智慧的角度着手保证水量、从科技的角度着手减小水损,推动智慧水务,打造优质供水,是泸县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过程的一个缩影。
“安全饮水是重大民生,是‘民心守护’工程的重要保障,为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县委、县政府持续推动农村安全饮水问题解决,在面临投资成本高、资金压力大、现实情况复杂的条件下,我们仍将持续加强工程建设,以骨干集中供水工程来推动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泸县水务局负责人说。
针对农村饮水保障薄弱的问题,泸县打破镇域、流域界限,把长江作为重要水源地,并依托国有平台公司——泸县顺通水务有限公司,多渠道加大投入,完善村镇供水设施,提升制水能力,助推城乡供水一体化。
一方面,全力提升水源原水来水量。泸县恢复并新增应急水源11个,实施水源地补水,投入资金1388万元,全面提升取水设施设备的取水和输水能力,保障水源水水量。
另一方面,全力恢复旧水厂制水能力。泸县投入资金8486万元,对云龙、玄滩等20个老旧水厂更换设施设备、有效增容扩容,全面恢复提升老旧水厂制水能力,缓解供水总量不足的问题。
此外,泸县水务局提出“一镇一策”的村镇供水保障方案,从源水、制水、输水、供水四个方面,针对性制定保供举措,因镇施策盘活现有资源,补齐供水短板。为确保“一镇一策”方案落地落实,泸县纪委监委建立“挂牌督办”机制,组建挂牌督办领导组、专项督查组,制发《泸县村镇供水专项治理工作挂牌督办方案》,定期对工作效能、项目推进情况等开展专项监督检查,以全程监督、专项监督倒逼责任落实,推动专项治理取得实效。
目前,已建成“中、东、西、北”四线供水工程,303个村(社区)91.39万人用上了自来水,自来水普及率为86.0%,农村自来水合格率已提升至92.5%。
据泸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到2025年底,泸县将实现“中、东、西、北”四线供水工程并网,让全县人民都能喝上长江水,全县农村饮水品质将进一步提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产业延伸做加法 推进国有平台公司市场化进程
针对乡村水务试点,有些地方对“投资如何落实、谁来建、如何管”等关键环节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对此,泸县跳出惯性思维,打破“等、靠、要”的观念,解放思想,敢干善干,用改革和创新推进工作。
为破解资金难题,泸县开展乡村水务试点以来,创新采取“政府投入+银行融资+企业自筹”的多元投入方式,充分发挥平台公司——泸县顺通水务有限公司在乡村水务中的投融资核心作用。
2021年,泸县顺通水务有限公司共融资贷款5.5亿元,用于“全县共饮长江水”项目建设,公司总资产规模达26亿元,流动资金2000万元,公司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
泸县顺通水务有限公司作为平台公司融资投入资金,同时作为项目业主,对“全县共饮长江水”工程、牛滩土公庙中型水库等供水、水库及灌区水利工程等进行建设,并在建成后对其进行经营管理和维护,形成乡村水务“投建管”一体化机制。
目前,以泸县顺通水务有限公司为业主,计划投入资金7.75亿元,建设“全县共饮长江水”工程,改扩建水厂3座,延伸供水管网5446公里,逐渐形成“四线连通”的生活供水水网,全面提升全县农村饮水品质。
“我们还积极给乡村水务做加法,通过乡村水务来协同推进‘新农水’各领域的全面提升。”泸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泸县探索建立了乡村水务建设的“供水+”新模式,延伸供水产业到水库管理、农业灌溉和水美新村等方面,反哺水库运行及粮食安全保障、水美新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在推进乡村水务工作中,泸县的改革创新举措频出。首先,进一步深化政银合作,实施“供水+产业”模式,将水库资产移交给水务公司经营管理,建设纯净水生产、纯天然生态养殖等产业链;其次,探索“供水+渠系”模式,利用供水产业收益,改造和延伸农田灌溉渠系,扩大有效灌面;此外,还积极探索“供水+文旅”模式,通过乡村水务建设带动,将三溪口水库、艾大桥水库等打造成乡村农文旅生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