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六大融合”推动共同富裕的创新实践和经验价值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以城乡空间、产业、要素、治理、文化和生态“六大融合”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能有效破解城乡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难题,具有理论、实践和制度上的创新价值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将“城乡融合”作为总抓手的关键构成,要求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眉山市丹棱县把握战略契机,立足区域基本特征,针对城乡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难题,探索出以城乡空间、产业、要素、治理、文化和生态“六大融合”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这不仅为新时代丹棱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中国西部农区,尤其是丘陵地区探索共同富裕之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先行经验。

    创新实践
      丹棱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辖区面积44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6.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2万人,是中国西部典型的人口小县和传统农业县。为突破发展制约,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丹棱立足县域城乡发展客观实际,打破常规城乡关系演进路径,跨越“大城市—大农村”阶段,着力推进城乡“空间+产业+要素+治理+文化+生态”六个融合,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直接从“小城市—大农村”进入“城乡均衡发展”阶段,形成了以城乡融合推动共同富裕的“丹棱实践”。2022年,全县城乡居民收入比1.65∶1,显著低于全国、全省、全市水平。
      以空间融合重塑共同富裕格局。促进城乡空间联动,推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一是加快构建城乡交通一体化新格局。实施全域农村公交化,推进全域“四好农村路”建设,县域公路路网密度达到129.3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形成内畅外连、内外联通、城乡一体的交通体系新格局。二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配置。实施全域亲民化标准化特色化服务。探索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打通医保“最后一公里”。实施“引青入丹”“全域安全饮水”工程,实现饮水“城乡一体、同质同价”。实施全域天然气贯通。有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覆盖,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同标、基础配套同质。
      以产业融合夯实共同富裕基石。始终坚持把城乡产业发展驱动农民增收致富放在首位。一是持续增强现代特色农业优势。几十年坚定“大农业”路子,探索“大园区+小业主”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持续推动特色农业能级跃升。“丹棱桔橙”六次跻身中国地标产品百强榜,2022年,全县优质晚熟桔橙种植面积18万亩,发展职业果农8万余人,占全县农业人口85%以上,每户每年常态化桔橙产业收入平均达10万元,占农户总收入超80%。二是强化工业创新驱动引领。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促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工业延链补链强链,工业吸纳带动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持续增强。三是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农业+文创”“农业+旅游”等新业态,打造“记得住乡愁”样板村,实现农旅融合、接二连三,成功创建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以要素融合激发共同富裕动能。持续创新城乡要素流动机制,促进要素自主有序双向流动。一是盘活乡村资源要素。引导成立资产股份合作社、三产融合股份合作社等合作社,有效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引导城乡资本有序流动,支持社会资本投向“生态+”“文化+”等新产业新业态,激活农村资本要素。二是激发乡村人才内生动力。坚持主动对外“柔性引才”和对内“优化培育”相结合,建立“人才需求目录”,建设专家大院、科技小院,实施“头雁入丹”“新时代大雅工匠培育工程”等人才引育工程,持续扩大人才增量。三是强化数字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乡村“5G通信”建设,构建服务“三农”数据平台,建立乡村大数据体系,成立县数字科技公司,创建“数字农房”监管平台,打造“数字乡村”,增强数字赋能乡村发展动能。
      以治理融合提升共同富裕品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党建引领基层善治。创新农民参与基层治理“村事共议、村庄共治、村务共管”机制,持续激发群众主动参与热情。探索出的“党群集中活动日”“一元钱”垃圾治理新机制等经验做法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获国务院表彰奖励。二是创新基层治理机制。构建党建综合等6大平台,筑牢基层治理体系“四梁八柱”。建成县智慧中心,创新形成“网格+执法+包保”“新桥工作法”、幸福村“一核双联”等基层治理新模式。三是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在全县村(社区)全覆盖推进建设“道德超市”,通过“以德换得”,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道德超市”做法入选农业农村部乡风文明典型案例。
      以文化融合丰富共同富裕内涵。积极推进城乡文化融合,努力让城乡居民都充分享受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是弘扬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以“一滴水可以见太阳”的文化自觉,创新传承三苏文脉、东坡文化丹棱表达载体和形式,举办“大雅艺术节”,推动形成“丹心雅正、开拓奋进”的新时代丹棱精神。二是形成县乡村联动的文化活动新格局。完善“县、乡镇、村社、文化院坝”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搭建起“永不落幕的农民大舞台”,促进文化建设与更好满足群众需求相结合。三是推动优势产业与特色文化相融合。厚植村落“质朴原乡”底色,重塑“鸡犬相闻、守望相助”乡村意境,促进优秀农耕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以生态融合厚植共同富裕底色。一是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发展有机结合。培育幸福古村原乡休闲、大雅城文化体验、老峨山生态康养等重点旅游产品,促进农民向三产经营者和从业者转变。二是发展美丽经济。突出“路景一体”“路产相融”“路赛联动”,培育“十里银杏长廊”等快慢综合旅游交通廊道发展美丽经济,依托“丹棱桔橙”优势产业,发展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等,延长美丽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是扎实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全域推广“以种定养、种养循环”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试点县。

    经验价值
      丹棱县立足典型农业区域的基本特征,从“六大融合”入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探索形成了以城乡融合推动共同富裕的“丹棱实践”,具有理论、实践和制度上的创新价值,为中国西部农区,尤其是丘陵地区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提供了先行经验。
      “丹棱实践”的内涵特征。“丹棱实践”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在典型的农业区域,充分发挥植根本地的产业优势、独具魅力的文化优势、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线,深度挖掘特色农业、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优势,统筹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文化繁荣和居民增收,构建起以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的正增长秩序。“丹棱实践”具有五大特征:一是城乡产业融合。即厚植有地域特色的产业优势,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和发展优势,帮助群众通过勤劳创新实现共同富裕。二是城乡要素流动。即持续创新城乡要素流动机制,引导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改变乡村要素单向流出状况,促进要素在城乡之间自主有序流动。三是城乡治理互动。即依靠人民群众力量,激发群众主动参与热情,创新社会基层治理机制,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四是城乡文化一体。即增强文化自信,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城乡一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五是城乡生态共美。即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呈现出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好画卷。
      “丹棱实践”的创新价值。以城乡融合推动共同富裕的“丹棱实践”具有三大创新价值。在理论上,丰富了“两山”理念的深刻内涵。丹棱坚持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彰显美丽经济价值,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把乡村建设成为大家都想留下来的“世外桃源”。在实践上,奠定了勤劳致富的坚实基础。创新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本单元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创新以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为显著特征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创新以资源城乡双向有序流动为重要突破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逐步转变城乡主从关系,有力增强了乡村内涵式发展能力。在制度上,形成了人人参与的良好环境。乡村“一元钱”垃圾治理等多个实践,其关键内核就在于营造了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良好发展环境,形成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每一个人的良好局面。
      “丹棱实践”的普适经验。“丹棱实践”取得了值得同类区域借鉴的五个方面的重要经验:一是产业融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关键在于坚持长远眼光。“丹棱实践”表明,着眼长远视野、推进城乡产业兴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是对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实践阐述。二是要素融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关键在于城乡双向流动。“丹棱实践”表明,只有促进乡村资源要素向城市开放,才能扭转乡村资源单向流出困境,实现城乡要素双向自主有序流动,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比,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三是治理融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体现,关键在于运用系统思维。“丹棱实践”表明,以民生“小切口”撬动制度、机制等全方位深层次“大变革”,不仅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且能够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四是文化融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动力,关键在于实现价值引领。“丹棱实践”表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根铸魂,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多重价值,发挥乡土文化在价值引领、淳化民风、凝聚人心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五是生态融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关键在于保持发展定力。“丹棱实践”表明,坚持“两山”理念,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指导,创新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就能实现推动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