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数字碳账本”多场景融入日常生活
记好“碳账本” 做个“卖碳翁”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蒲南溪
“此时此刻,8时30分,山西省太原市的一位上班族,骑行共享单车约5公里,用时23分钟,他的‘个人数字碳账本’上获得了243.5克的碳减排量。”2月25日,在成都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上,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现场分享了一个“个人数字碳账本”的案例。
本届论坛上,与会嘉宾带来了“个人数字碳账本”案例成果超过20个,成为论坛的一大亮点。
“个人数字碳账本”是什么?它将如何引领绿色生活?
建立“账本” 从微小处改变碳排放习惯
提到节能减排,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能源结构调整、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等,但还有一个“大头”,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
数据显示,我国碳排放结构中,26%的能源消费直接用于公众的生活。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谢玉红说,个人生活在碳减排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虽然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碳减排行为很微小,但叠加起来就会形成庞大的碳减排量。谢玉红表示,“正因为如此,个人层面的碳减排不同于生产端,面临着碳减排场景分散、激励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推出了“个人碳账本”平台产品。把百姓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低碳行为收集起来转化为积分,可兑换多种权益,形成一种“碳普惠”机制,从而进一步激励公众节能减排的意识,同时反过来影响企业选择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
个人参与 这些碳减排场景可供选择
对于公众来说“个人数字碳账本”有多种渠道、多种场景可以参与。
“点击‘无需餐具’选项,选择外卖拼团服务……”如果你曾经使用过这些服务,那么你的碳账户就会增加积分。阿里巴巴新服务研究中心主任张瑞东介绍,去年4月饿了么上线“碳账户”,消费者端增加“无需餐具”选项,目前,无需餐具的订单已超13亿单,相当于减少使用6000多吨木材和3000多吨塑料。
广汽丰田依托新能源车型,推出了车主碳账户“丰云绿动”。“基于丰云悦享车联网的数据,将绿色价值里程上传到绿普惠云,通过量化计算里程数,换算成减碳值。”广汽丰田数字化改善部部长张炜说,目前,授权参与车主已有8.3万人,减碳量3.8万吨,约等于每人种树20棵。
泸州市在政府部门中率先推出“绿芽积分”个人碳账本平台。这个账本可以实时记录个人低碳步行、绿色停驶、光盘行动、旧衣回收等环保行为的情况,从而为用户发放积分,并测算对应的碳减排量。“截至目前,‘绿芽积分’总注册使用人数超21万,日活跃用户超2万。”泸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晓琼介绍。
“火热”背后 需建立统一核算标准
记者注意到,建设“个人数字碳账本”的平台非常多元,既有地方政府、企业,也有金融机构,呈现出“火热”的态势。
“2022年可称为‘个人碳账户元年’。”平安银行战略发展部董事总经理卢乐书说,这一年,全国个人碳账户平台从10家增加到了60家。数据的快速增长,说明社会发现了个人碳账户的商业价值,正在批量复制和培育,“全民低碳消费的时代到来了。”
火热背后,也有隐忧。平台主体的多元,带来了碳资产重复计算等个人核算环节的多元。卢乐书认为,目前正是“个人碳账本”平台兴起期,大量市场主体短期内通过自筹自建参与进来,虽然核算标准不一,但能让市场热起来,对平台发展是件好事,但长远来看,“个人碳账户”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尤其是国家层面的标准,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推动、全民参与的居民碳账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