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更多更好的土地要粮食

    “十连冠”这样炼成


  • 大竹县高明水稻制种现代农业园区。   叶明瑛 摄(资料图片)

        

      近日,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发布2022年粮食产量数据。数据显示,达州市粮食总产量319.6万吨,连续10年位居全省第一。
      地处大巴山区的达州市耕地面积646.63万亩,在全省并非首位,“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复杂地形地貌对农业生产来说更是不利条件。粮食产量连续十年“摘冠”——这样的好成绩,达州市是如何炼成的?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城霖

    持续扩播面建良田
      “近3年共开荒了约400亩土地。”2月7日,万源市黄钟镇种粮大户王晓艳向记者分享了她的种粮历程,“把村里外出务工村民的、别人不愿意种的撂荒地开荒出来种,这占我们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二。”
      向更多的土地要粮,“撂荒地整治”是这些年达州市农业领域的“热词”。2021年达州市共整治撂荒地11.98万亩,到2022年底这项数据为37.16万亩,带动全市粮食播面提升至864.2万亩。
      “达州把撂荒地整治列为对县乡党委政府的单独考核项目。”达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宁孝勇说,同时设置了引导政策,按抛荒年头和复耕的难易程度,整治一亩撂荒地可拿到300元、500元、800元不等的补贴。
      不光是撂荒地,低效“非粮”用地也被纳入整治范围。“严格落实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要求。”达州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鲜文举例:2022年渠县部分乡镇腾退柠檬、柑橘低效经果林近3万亩,让越来越多的土地“回归”种粮。
      粮食稳产增产,农田还应该是良田。鲜文介绍,全市以“旱涝保收、宜机作业、能排能灌”为目标,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丘区农业的地块劣势。2022年,达州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40.58万亩,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2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6.2%。
      “今年会再流转部分撂荒地。”大竹县首位千亩种粮大户沈贤云种植的1021.5亩稻田有约四成原是撂荒地,返乡种粮2年,他先后购买了20余台(套)农用机械设备,“稻田全部由政府进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耕种管防收烘全程机械化奠定了基础。”

    良种良法促高产
      “亩产319公斤。”2022年10月中旬,国家统计局达州调查队和达州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对达州市达川区桥湾镇永睦村7组“宜香优2115”再生稻示范片进行测产,并认为这在川东北属于高产。
      看着新出炉的“319”这一数字,桥湾镇党委书记魏伯波面露喜色,“说明推广宜香优2115这个品种,能取得不错成效。”
      要实现高产,良田还需配良种。宁孝勇说,达州市建立符合本地气候、土壤等特点的主推品种库,为种粮户把好品种关,“市面上有五六百个水稻优良品种,我们给种粮户主推约60种,并且每隔2年更新一次品种库。”
      水稻、玉米制种被视为达州市农业发展的关键。达州有杂交水稻制种基地3.2万亩,其中大竹县被认定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引进了仲衍种业、四川绿丹、四川宜字头等6家种业公司,组建了三家较大的制种专业合作社,引领全县种业发展。”大竹县种子管理站站长叶明瑛说。
      良田还需有良法。达州市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玉米点播、水稻小麦直播相比人工育苗移栽大幅提高效率,节约资金。2022年,在渠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测出亩产188.21公斤;在开江县,大豆净作测出亩产322.2公斤,均为全省最高单产纪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