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当“就地过年”和“非必要不返乡”成为过去式,也就注定了2023年春节的不平凡。
这个春节,我们返乡团圆,享受久违的亲情;我们结伴出游,体验期盼已久的快乐;我们走入影院,补课一般在春节档电影中过一把瘾……我们再次感受到久违的浓浓年味。年夜饭、除夕夜、拜年礼、新春茶话会……这些最核心也最普通的过年元素,在这个兔年新春,在传统基础上被赋予更多的新意,折射出更多的时代变化。
癸卯兔年春节,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和千千万万个你一样,背上行囊,怀揣期盼,回家团圆,也带回了家乡的新鲜事。
新疆阿克苏
“多余”的礼物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寇敏芳
我的家乡在新疆阿克苏,距离成都3000多公里。因为疫情,我已经三年没有回家乡了。
今年春节听说我要返乡,家中的“吃货”二叔第一个打来电话,点名要川味香肠腊肉,这是他的心头好。回家之前,香肠腊肉都已经买好,但我总觉得礼物简单了些,想给他再来点惊喜。挑来挑去,选了一小箱眉山柑橘“春见”,既有“春天来相见”的美好寓意,又有酸酸甜甜的清新口感,可以中和一下腊肉香肠的“重口味”。
正月初三,提着礼物去二叔家拜年,二婶迎我进门,我顺势把手中的香肠腊肉和“春见”交给她。本以为要夸我“会办事”,没想到她却脱口而出:“哎呀,你怎么也买了这个。”
二婶的话让我有些懵,这可是千里之外的四川特产,怎么可能买重?进到客厅才发现,她家的茶几上也摆着“春见”,包装纸上的产地就是四川。一瞬间,我精挑细选的礼物竟成了“多余”。
“咦,我记得你们以前不是说,外地水果不好买吗?”
“那是因为以前的物流运输不行,水果到这儿都不新鲜了,现在技术、物流都提升了,水灵灵的怎么不喜欢。”二叔顺手递给我一只橘子,“来尝尝看,跟你买的有没有区别。”
二叔是个标准的“吃货”,他年轻时当过厨师,直到现在仍然是我们大家庭年夜饭的主厨。他做饭喜欢创新,以前物资不丰富,就在花样上创新,比如一鸡多吃,蒸煮炒煎各来一道。现在食材选择越来越多,他也迷上了追求新味道,总喜欢买点外来货。
二叔家的茶几上,不仅有四川的“春见”,还有产自智利的车厘子和泰国的椰青。他告诉我,这些是一大早去水果超市买的,“超市的好东西可多了,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
我去超市逛了逛,商品确实丰富,水果区光柑橘类就有七八个品种,食品区也有包装销售的四川香肠腊肉。超市不仅货多,人也多,排在我前面的阿姨装了满满一车,大多数是食品,“疫情让全家团聚拖到今年,多买点好吃的,补回来。”
返程前,亲戚们也给我准备了很多土特产,有核桃、红枣、阿克苏苹果、柯坪羊肉……装了好几个纸箱。妈妈发愁说:“这怎么带得走呢?”
“放心,快递能帮我带走。”我在手机上下了单,预约了上门取件,显示三天就能从阿克苏送达成都。
资阳市安岳县
柠檬老板的生意经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敬
我是一名警嫂。春节期间来到爱人工作的资阳市安岳县探亲,刚好赶上警方公众号粉丝自发组织的新春茶话会。
“我想让柠檬加工变成‘高级’的事。”穿着本命年“专属”红毛衣的小蒋,听说我见过的数字化系统比较多,端着茶杯走来,毫不见外地聊起了“生意经”。
2022年12月,柠檬鲜果热销。安岳是“中国柠檬之乡”,小蒋做柠檬初加工生意,刚好搭上了批发价在三天之内从3元飙升到7元的“过山车”,赚了不少。“今年春节要比去年宽裕些。”小蒋不藏着掖着,“有点积累了,我想升级经营模式,但又无处下手,现在反而焦虑了。”
小蒋大学毕业后,先在福建做生意,之后带着资金返乡创业。5年前,他开办了一家3000平方米的柠檬加工厂,在周边村镇聘用了30多个工人,去年新配置了自动分拣系统,最多一天可加工柠檬1.5万公斤。“只要收鲜果跑得勤快些,做加工盯得细致些,行情不太差的话,全年收入比较稳定。”
小蒋时常琢磨,有没有什么办法让营业收入增长更有“科技含量”,而不只是单纯依靠扩大规模赚钱?2022年底的那笔计划外利润,让小蒋的想法彻底活了起来。
小蒋第一个想到的是做“大数据平台”。他所言的“大数据”,就是全国水果市场的动态批发价格。安岳建立了全国柠檬主要产地批发价格指数,但是小蒋发现国内大型批发市场能及时对外公开价格的不多,甚至许多市场的对外平台根本找不到。“为了弥补信息差,我们每次只能打电话四处咨询朋友,然后再与相应市场的批发商协商价格。”
果农、特别是当地销售企业认为,如果能有一个每天更新数据的全国水果市场供需价格平台,不但可以横向找到有价格优势的地区主动营销,还可以纵向了解柠檬在区域市场的供需情况。
小蒋聊得入神,手边放着的茶水颜色越来越深。
“我准备年后组织果农、加工厂搞茶话会,但不是那种传统形式。”小蒋说,去年农业部门对采购水果清洗分拣设备有补贴政策,但由于自己知道消息的时间晚,新购置的自动分拣系统没能沾上政策的光。
他说,安岳柠檬产业现有3500多家销售企业、个体经营户,想必他们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有“茶话会”,大家可以定期在一起互相交流政策信息、市场动态,讨论经营计划,没准儿茶话会上还能产生订单。
小蒋打开微信,刚好是他和小伙伴在讨论这件事的聊天页面。“你看,年后就先跟隔壁龙台镇的果园主们搞个信息互通的‘茶话会’。”他指了一下身上的红毛衣说,“我今年36岁,在安岳的柠檬行业里算是小年轻。小年轻就得折腾新打法,行业才能有活力。”
说完,小蒋把茶水一饮而尽,郑重其事地补充,创业要与时俱进,要在开辟新路径中形成新优势。
泸州市江阳区
年夜饭上新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莉莎
“快尝尝看!”大年三十,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马道子村,年夜饭的最后两道菜端上桌,舅妈就用期待的眼神望着大家。
舅妈40岁出头,在老家当地高新区一家工厂当小班长。她自学英语、绿植栽培,最近在网上学习了两道新菜。
在一桌司空见惯的鸡鸭鱼兔、香肠腊肉中间,它们显得清新脱俗——长条形的餐盘中,翠绿的豌豆、金黄的玉米、粉红的虾仁,再点缀几片荷兰豆,被摆成菠萝造型——这是“金玉满堂”;油亮的小油菜铺满盘底,盖上辣炒香菇粒,热气腾腾、香飘四溢——这是“锦上添花”。
半小时前,舅妈还在一边看手机、一边折腾。我在一旁打趣,“老司机”也会手忙脚乱。没想到,两道新菜竟被一抢而空,饭后的闲谈中也是好评如潮。
自我有记忆以来,家里的年夜饭总是雷打不动的“老三样”。我屡屡想要变革,阻力极大。特别是外公在世时,尊重传统,菜式、祭祖的流程都不能变。
虎年春节前,我各个击破,分头说服,获得年夜饭主导权。食材提档升级,我从成都大包小包提回了鲜虾、鹅肝、羊排、鲍鱼、花胶……形式上摒弃传统,小院里支起烧烤架、架起小火锅。
但是我代价不菲的“颠覆式创新”,没有得到好评。长辈吐槽没有祭祖的菜式、没有年夜饭的仪式感;男士们吃不饱,女士们觉得太补太上火;只有对过年无感的两个“吃货”弟弟觉得好吃、好玩儿。
因为“步子迈得太大”,兔年春节我被家庭会议剥夺了年夜饭主导权。主场回到舅妈这里。她在保留大鱼大肉的基础上,以两道清爽的菜式取胜,根源上是一种守正创新的巧劲——既保留了传统,又多了营养健康、寓意吉祥的新意。
反观我的年夜饭桌,尽管食材提档升级,大鱼大肉堆满桌的根本逻辑没有变,也没有新鲜蔬果点缀;形式上的自由,也丢失了年夜饭团圆聚餐的意义。
食材之变只是因为时代之变。我们老家在一个闭塞的山坳里,小时候餐桌上的鸡鸭鱼肉都很稀罕。我本以为,带回家的食材也是稀罕物。小姨打击我:“现在我们也能在网上买海鲜了,很快都能送到家!”
“谁还喜欢天天大鱼大肉”,小姨在照顾70多岁的外婆,格外注重营养均衡。那道“锦上添花”,就是外婆的最爱。
我好像开窍了,厚着脸皮跟长辈们撒娇:“明年主持团年饭,我还有没有机会?”
成都
急诊科的除夕夜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忧
“很安静啊,今晚肯定很闲。”除夕午夜,穿过空荡荡的过道去交接班,我的感叹引来妻子“怒目斜视”:“不要说出来!”
妻子是一名护士,供职于成都北二环一家三甲医院的急诊科。这是妻子连续第三年在除夕夜上班,我执意要来陪同,妻子很欣慰,但约法三章:少做、多看、别废话,特别是不要触碰“夜班禁忌”,比如“今晚肯定很闲”之类的预言。
完成交接班,妻子到分诊台坐下,好像立马变成了另一个人。
首先是记性变好了。平时大大咧咧的她,刚刚还在纠结围巾掉在哪,这会儿一眼就认出了前来复诊的病人。
零点刚过,50多岁的A先生用手捂着肚子走进来,每走一步都要皱下眉、喘口气。他径直来到分诊台前,提笔登记信息,动作熟稔。“前两天才来过吧?”妻子好像想起了什么,“也是晚上,12点以前,当时我也在。”
A先生抬起手,一边笑一边抹眼泪:“胆囊结石,当时怕耽误过年没住院,今天晚上疼得睡不着。”
其次是脾气变好了。她上一秒还在跟我翻白眼,下一秒就一口一个“乖乖”地安慰起小朋友来。
4岁半的B小弟是哭着走进来的。孩子爸爸指着小朋友左边的耳朵:“他说耳朵痛。”孩子妈妈指着右耳纠正:“是这边!”我的妻子微笑起来,一边测体征,一边轻声安慰:“乖乖哪边朵朵痛?乖乖再坚持一下哦……”
诊断结果是急性中耳炎,父母要来纸杯和温水,B小弟和着药片一饮而尽,妻子又赶紧夸赞:“乖乖,你真勇敢!”
最后是动作变麻利了。当天早上回老家吃团年饭,她从9点拖到10点半才出门;这个晚上派出诊,几分钟就出了车。
凌晨两点,电话响起。120急救中心通知,附近发生斗殴,有人受伤。右手的固话机还没放下来,妻子又用左手拿出一部手机,划开屏幕,点击拨号。固话机刚放下,手机就接通了。“出诊,快点!”妻子说完便挂断,拨通了另一个电话。
被打的C先生被接回了急诊科。凌晨3点过,伤口包扎完毕,C先生未作停留,径直往家赶去。
这一夜,妻子一共接待分诊13人次,总数是近年来最少的,且大多是常见的腹痛。早上8点下班时,妻子心情不错:“对许多人来说,这个年关总算是过去了。”此刻,小睡了3个小时的我睡眼惺忪,一夜未眠的妻子却两眼放光。
妻子总是说,急诊人的快乐很简单,成就感很直接。最近几年,从2020年驰援武汉到2022年坚守方舱,妻子一直冲在疫情防控一线。此刻,我更加理解她的选择。
A先生打完止痛针,症状刚刚缓解,就专门来到分诊台前,给我们道上一句“新年快乐”。B小弟吃完药准备回家,父母教他扬起小手告别,在说笑打趣中走出大厅。C先生包扎完伤口便急着离开,但走到门口还回过头来,说了声“谢谢”。我看了看妻子,在这些瞬间,她的眼里总是充满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