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体育人 以文化人 以艺培人

  •     

    □杜康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突出了思政课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大思政课”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体系,体育院校应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与优势,理顺思政课程第一课堂与共青团组织第二课堂的关系,在学校立德树人工作格局中发挥好共青团在第二课堂领域中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活动优势和资源优势,助力思政课第一课堂,重视以体育人、以文化人、以艺培人,构建思政育人共同体。
      以体育人,搭建“思政+体育”实践育人平台。发挥体育专业优势、支撑体育赛事成功举办一直是高等体育院校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职责和使命所在。2021年发布的《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建成世界赛事名城;每年举办国际和全国赛事50项以上。这为成都的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专业实践机会和平台。体育院校共青团应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和实践育人功能,多元化、多渠道、多方位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通过为成都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世界运动会等大型体育赛事输送体育专业对口人才担任竞赛志愿者,为办赛提供专业服务;通过整合上级团组织、社会办赛资源,开展经常性、有组织、专业化的社会实践,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深刻领悟体育精神、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将所学用于实践,既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养家国情怀,增长社会化能力,又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以文化人,构建思政课堂实践育人共同体。第二课堂是高校共青团的主要活动阵地,在活跃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学生民主管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推动第一课堂向社会领域延伸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体育院校共青团要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国情教育功能,充分结合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特点,进一步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注重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分层分类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第二课堂活动,使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同频共振、互为补充。发挥专业优势,创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广大青年树立“让五星红旗在国际竞赛场上冉冉升起”的竞赛目标;组建青年宣讲团创新开展思想教育,让学生用青年话语体系宣讲理论,让青年唱好主角;打造“田间地头”的思政课,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政治高度和实践能力。共青团要将第二课堂思政化,帮助大学生进行政治锤炼、理论实践、技能拓展和素质养成,使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优势反哺第一课堂。
      以艺培人,打造“思政+艺术”育人新格局。艺术教育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感染力与影响力,具有引导正确政治意识、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独特育人功能。高校共青团要让思政课程接地气、有活力,科学合理地将艺术实践融入思政教育,用好艺术教育美育和德育的功能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三观。体育院校共青团要充分依托体育与艺术教育教学优势,根据需求打造“思政+影视”思政课堂,选择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作为思政教育的抓手,使思政教育入脑入心;打造“思政+舞台”育人模式,通过开展学校艺术节、社团文化节、主题党团日精品活动,让艺术作品中的一个个榜样人物鲜活起来、中国故事演绎出来,使学生在创、排、演及观赏中得到精神洗礼;打造“思政+网络”育人平台,通过主题微视频大赛、微团课、红色电台等,以竞赛式、参与式、网络化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审美观,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团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