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减产却增收,蒲江耙耙柑有何秘诀?

  •     

      蒲江县是耙耙柑的主产区,种植面积约18万亩,占成都全市一半以上,产量占比超过70%。每年12月底至次年3月,是蒲江耙耙柑的成熟季。
      “从今年元旦开始,销售商收购价同比去年上涨约60%。”蒲江丑柑产业协会秘书长徐建说,受去年高温干旱等因素影响,蒲江耙耙柑产量略有减少。但随着收购价上涨,今年全县耙耙柑产值预计3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
      产量减少,收入反而有望提升,背后原因是什么?柑橘产业又如何进一步做强?近日,记者来到蒲江田间地头一探究竟。

    □杨柳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昊

    探访
    产量略减收购价上涨
      “几位自驾游客刚采摘了100多斤……”位于蒲江县西来镇铁牛村的春茹农家院老板赵李雪家种植了约20亩耙耙柑,从去年12月20日开始进入成熟季。“每天从早忙到晚,今年价格高,忙起来也有劲儿。”
      赵李雪口中的“价格”分为3种。“销售商的采购价为每斤5元,游客采摘价为每斤八九元,商超的销售价普遍在每斤10元以上。”赵李雪介绍,“亩产5000斤,即便都按采购价算,今年的收入也要比去年多约20万元。”
      受去年气候影响,赵李雪家种植的耙耙柑亩产量减少了约15%。但由于价格涨了60%,不仅可以“补齐”减产损失,总收入同比也至少增加了40%。
      “从全县耙耙柑产量来看,今年预计35万吨,比去年减产近5万吨。”徐建说,但今年全县耙耙柑总产值预计增加10亿元。
      销量也在增长。徐建介绍,进入耙耙柑成熟季以来,蒲江全县销量已有近20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多了两三成。“现在还不是最甜的时候,春节后,耙耙柑口感更好,到时候售价将更高。”

    措施
    “两个替代”推动果质提升
      在蒲江县西来镇两河村村民倪琴的果园里,记者发现了几个比普通耙耙柑小一圈的绿色圆球,上面沾满了蚊虫。“这些是专门诱捕大实蝇的诱蝇球,防虫害效果很好。”
      指着一株根部长着绿草,周围还散落着数十片树皮的耙耙柑树,倪琴说:“我们不打除草剂,也不施化肥,树皮在地里腐烂后就是天然的有机肥,这样土壤很松软,更适合耙耙柑生长。”
      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今年以来,蒲江全域实施“两个替代”工程,以农药“零残留”为目标,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在蒲江县农业农村局“两个替代”工作负责人杜济锦看来,今年蒲江耙耙柑价格之所以大幅上涨,除了气候等客观因素,更重要的还是蒲江实施“两个替代”工程主动作为带来的。
      1月10日,蒲江农业产业招商推介会暨柑橘产销对接会活动在成都某商超举行,蒲江耙耙柑受到市民热捧。“活动当天收到很多市民反馈,‘品质更优、口感更佳’是大家说得最多的。”杜济锦说,实施“两个替代”工程后,果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得到有效改善,绿色种植助力柑橘品质明显提升,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通过全域实施“两个替代”,蒲江创新各具特色的“两个替代”实施模式10余种,打造“两个替代”农产品品牌近20个。如今,蒲江全县有机肥使用覆盖率超75%,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超70%。

    展望
    “双轮驱动”擦亮产业品牌
      在两河村农产品集中配送中心,500余名工人在偌大的厂房里分选、包装、装车……一箱箱耙耙柑从这里运往国内10余个城市。
      包装工人肖莉君也是两河村村民,每天的务工收入有200多元。“家里种植了8亩耙耙柑,看今年的行情,家里收入比去年多得多。”
      “集配中心是村集体经济项目,两年前第一次分红就超过200万元,全村2000多人都是股东,都有分红。”两河村党委副书记胡林说。
      在蒲江县,类似两河村农产品集配中心的加工场所超过200家。每个加工场所,冻库、叉车、分选线都是标配。“通过完善配套设施,以冷链仓储延长销售期,以耙耙柑为例,成熟季到每年3月截止,但销售期可持续至当年四五月。”杜济锦说,2020年10月,“蒲江耙耙柑”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价值大幅提升,市场认可度也更高。“通过成都国际班列等通道,蒲江耙耙柑已出口至新加坡、加拿大、泰国等多个国家。”
      如何持续擦亮蒲江柑橘品牌?杜济锦介绍,当地将加强与国内一线城市合作,共同打造“两个替代”直供基地。下一步,蒲江将继续扩大“两个替代”覆盖面积,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产品。同时,通过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打造更多优势产品,让好产品卖出好价格。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