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辩证思维和系统观念深刻理解有效推进“四化同步”

  •     

    □蒋永穆 乔张媛
      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是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为擘画四川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启航治蜀兴川新征程而举行的重要会议。全会指出,紧扣四川省情实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要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一体布局、功能上耦合叠加,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省内先发地区同欠发达地区协同共兴,统揽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
      坚持“四化同步”,即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将“四化同步”作为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总抓手之一,正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以四川省情为依托,在系统梳理四川现代化建设探索历程和全面剖析四川现代化建设优势与短板、综合提炼四川现代化建设现阶段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科学决策,必须牢牢把握、深刻认识、全力落实。

    推进“四化同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城镇化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四个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工业化进入中后期转型推进期,城镇化进入加快推进期,农业现代化进入提质增效期,信息化进入动能释放期。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省在“四化”建设上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为新征程上推进“四化同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凝聚了充沛的奋进底气、准备了充分的实现条件。
      五年来,经济实力持续增强。2021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38万亿元,平均增速超过7%,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全国第六个GDP总量突破5万亿元的经济大省。人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型工业化建设有序推进,全省工业经济总量超过1.5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年均增速。工业企业数量体量双增长,整体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工业体系结构优化调整,在保持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加速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材料等产业规模持续扩张,逐步成长为拉动四川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兴驱动力。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对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吸引力渐续增强。2021年,我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4012.2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7.5%,数字经济已成为四川新一轮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进器。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21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7.8%,仍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城镇宜居程度大幅提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次第完成,配套基础设施建筑工程接续开展,公园城市建设工程陆续落地,城镇人口居住条件取得实质性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不断增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强力推进,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顺利开启乡村振兴新阶段。五年来,农业经济实现高位提升,经济总量先后超越江苏、河南,2021年全省农业经济总量排位全国第2名,且年度粮食总产量达到716.4亿斤,生猪、油料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输出,充分发挥了全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作用。

    应对“四化”建设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问题
      我省“四化”建设虽然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等问题。根据全会精神,在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四化同步”就是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一体布局、功能上耦合叠加。
      时间是一个线性概念,具有运动性的特征,因此对时间层面“四化同步”的把握既要回溯过去,也要面向将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后发赶超,必须推进“四化同步”,缩短现代化的演进时间;相比东部地区,四川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现代化的重要篇章,想要奋起直追,更需要采取“四化同步”来压缩现代化的建设时间。
      空间是一个几何概念,具有系统性的特征,因此对空间层面“四化同步”的把握既要重视整体统筹,也要关注局部发展。当前,四川“四化”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的不平衡,要求我们必须突出顶层设计、规划总体布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从全省整体空间的视域出发,明确四川在全国的地理区位和经济地位,综合分析全省内部自然空间和经济空间的结构与特点,制定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蓝本,在空间上为推进“四化”建设提供最优的资源要素配置,逐步解决“四化”建设在空间上的缺位失衡。同时,四川“四化”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的不平衡,又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具体实际、注重地区差异。要根据省内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与优势特点有差异地推进“四化”,努力实现各地区空间布局的总体均衡。
      功能是一个集合概念,具有交互性的特征,因此对功能层面“四化同步”的把握要立足于“四化”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支撑功能;信息化是现代化的当代特征,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引擎功能;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承载功能;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必要构成,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功能。四者之间存在着彼此需要、互为依托的内在联系,工业化需要信息化为其注入新动能,信息化又需要工业化为其提供实体支撑;工业化需要城镇化为其提供消费市场和土地空间,城镇化又需要工业化为其提供就业岗位和物质保障;城镇化需要农业现代化为其提供生活必需品与劳动力供给,城镇化在相对减少农村人口的同时,相对增加了农村的可流转土地,为农业转向现代化生产方式提供了条件。“四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其功能上有相互叠加的趋势,而要扩大这种功能叠加的耦合效应和辐射效应,就要牢牢把握“四化”的内在联系,着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需要强调的是,必须坚持用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理解把握“四化同步”的内涵,深刻认识到这种“同步”不是一个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概念。首先,时间上的同步,并不是要在同一个时点推进“四化”或实现“四化”,而是要在同一个时段内推进“四化”建设,使之朝着同一个预期目标靠近,这种靠近也不是简单的代数式的完全匹配,而是一种复杂的微分式的逐渐趋近。其次,空间上的同步,并不是要在每一个区域内都同时推进相同的“四化”建设,也不是要求每一个区域都同时实现“四化”目标,而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确定自己的发展优势,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地选择“四化”建设项目,在总体上实现整个区域的“四化”发展。最后,功能上的同步,决不是别无二致地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功能生搬硬套,而是依照其内在关系,有谋划有差别地实现“四化”建设在功能上的耦合演化。

    确保“四化”建设在时间空间功能上同步推进
      新时期,面向治蜀兴川新征程,必须聚焦四川现代化建设的现存短板与难点问题,坚持“四化同步”总抓手,构建相应的体制机制保障,确保“四化”建设在时间、空间、功能上同步推进。
      以工业化带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逐步完善。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经济发展着力点,坚持以“制造强国”引领“制造强省”建设,在优势产业高端化上作文章,在传统产业新型化上下苦功,在新兴产业规模化上求突破,在现代服务业融合化上迈大步,优化升级产业整体结构,推动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现代化水平新的跃升。
      以信息化驱动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的有序构筑。要坚持以“数字中国”为战略指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坚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基础设施信息化升级,推动企业行业信息化改造,推动经济社会信息化转型,充分发挥数字信息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溢出效应和普惠效应。
      以城镇化牵动新型城镇化格局的渐次形成。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营建吸引增量人口流入的就业环境,加快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新型城镇化总体布局。
      以农业现代化拉动乡村振兴新气象的日臻凸显。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坚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聚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蓄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方位优化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助力开创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助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飞跃。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