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医疗卫生人士为家乡支招
发展卫生健康事业 这些办法“最见效”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城霖
1月6日,达州市举办达州籍在外优秀医疗卫生人才返乡恳谈会,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等地的31名达州籍知名医疗卫生人士被邀请回乡,围绕“全面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主题,为推动家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建言支招。
着眼地域特点差异化发展,做好学科建设
“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绝非一朝一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院长金荣华是宣汉县人,他认为,“质量、安全、创新”是医院发展关键词。其中,创新即是要做好学科建设。“无论大小医院,都应该有一两个在领域内做得比较突出的学科。”他建议根据地方人群疾病、流行学规律做差异化发展。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党委书记王群波也提到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推进医疗集团建设是促进差异化发展的关键举措,因为医疗集团内设的多个医疗中心,可进行资源调配和整合。
“哪些新技术能在区域内形成引领?哪些趋势值得主动把握?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何大维抛出问题,他说,建设特色技术和有影响力的学科,或许是推动家乡医疗水平和质量有效提升“最见效的办法”。
着眼群众需求以临床为主,培养科研团队
为群众提供更便捷高效的看病就医条件,是与会人士普遍提到的另一关键。
“我现在打开手机,哪怕是高山地群众,我都可以为他远程诊疗。”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肖明朝提出,近年来“互联网+医疗”发展迅猛,“家乡还应该在医疗线上线下融合等方面多下功夫。”
四川省骨科医院副院长曾凡伟曾在达州多家医院工作过。在他看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人才。”
参加恳谈会之前,他专门询问了达州全市高层次医疗人才引进情况,2022年引进硕博士153名,全市卫生健康系统硕博人才总量达到654名。“看到这些数字,我很高兴。”曾凡伟给家乡的建议是,要着力培养以临床为主的科研团队,并把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强化人才培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医师彭星辰建议,首先需要思考怎样把人才留在达州,并为人才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除了引进优秀人才,更重要的是积极培养本土人才,比如持续提升本地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学历、临床水平,通过外引内拔,家乡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就会有核心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