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人耳目一新的倾心抒写

    ——《品中国文人·苏东坡三百篇》艺术探微

  •     

    □孙文华
      《品中国文人·苏东坡三百篇》是作家刘小川的最新力作,是刘小川对苏东坡的又一次倾心抒写。每篇皆用一句核心语作标题,内容长短不拘泥划一。本文拟就其艺术特色作一浅析。

    善于裁选,驾轻就熟
      蹩脚的工匠不善裁选,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眉毛胡子一把抓。刘小川极善裁选,驾轻就熟。
      如写苏东坡的少年时光,便抓住他作为“三好”学生,抓住他“好玩,好吃,好学”来展现,让我们看到一个鲜活、饱满、栩栩如生的少年苏东坡形象。同时又启人深思:这样的“三好”,才是一个人该有的童年,才是快乐幸福的童年,才是符合儿童天性的童年。
      如写王弗,抓住她“敏而好静”的特点,写她是东坡贤内助,善识人(如章惇、张璪),在凤翔阻止东坡挖掘前人埋藏的丹药,将王弗形象深烙在读者心中。

    注重独创,举重若轻
      别的写东坡的书,大同小异的多,鲜有让人耳目一新处。《苏东坡三百篇》则不然,独一无二,全新抒写,全新创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苏东坡三百篇》让人读到在其他东坡传记中鲜有读到的东西,这充分证明了作者的另一个身份:资深苏学专家。唯其研究得深、研究得广、研究得透,方能左右逢源,信手拈来。
      作者写苏轼高中进士后,连写了《苏榜眼被人捉走了》《欧阳修差点挨打》两个故事,让人扩大了见闻,增长了见识。
      《苏轼尚未做官,先已为民请命》写东坡第一次丁忧期间,上书龙阁学士、益州太守王素,上书未果又走马成都,终使王素减轻了盐、茶、酒、绢等基本生活物资的赋税,数以百万计的蜀人终受其惠。很多故事内容,都是他书所未曾见识过的。

    写人叙事,文字节俭
      作者在自序中表达了对传统写人叙事风格的推崇,并说:“《世说新语》对我启发大,一个字要抵三个字用。”读《苏东坡三百篇》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皆可以看出传统写人叙事对作者的深远影响。
      《苏东坡三百篇》写了一系列人物,如马梦得、陈希亮、张璪、章惇、陈季常、孙固、吕诲、刘贡父、范镇等,皆能用节俭的文字活化出人物的风貌、神韵,将人物写得神采飞扬。
      再如《王安石几乎不洗脚》中,“介甫终席不饮,包公不能强。”“韩琦貌美,余一无可道。”《皇帝目视王安石良久》《王安石丁母忧,青灯黄卷九百天》,等等,皆文字俭省,字字千金。

    巧引作品,穿插自如
      结合故事,巧引东坡作品,还原作品背景,穿插自如。在《除夕》一篇中,写苏轼除夕夜未能与家人团聚,在监狱忙着清点囚犯,并以诗作武器,题诗官厅墙壁:“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不论贤与愚,均是为食谋。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如此,便道出《题官厅壁》一诗的创作缘起。
      解读诗文,离不开写作背景,这加深了我们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倘不熟谙东坡其人其文,又怎能如此左右逢源?

    创意结尾,多姿多彩
      《苏东坡三百篇》结尾颇为讲究,颇具特色。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金陵王安石终于启程了》中写神宗皇帝屡屡下诏,王安石终于接旨启程,一路玩儿着走,自称千年古木,栋梁之材,“世无良匠勿相侵”之后,作者如是作结:“今日之良匠乃是宋神宗。”戛然而止。
      《高人之外另有高人》中,写宋神宗御座前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一场激烈争论,散朝后,王安石主动向司马光靠近,想坐他的车归家,作者这样写道:“司马光说:你上车当然可以,但你身上的虱子不可以。”以此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深得结尾之妙也!传承东坡文化,弘扬东坡精神。学东坡,做东坡,相信更多的读者会喜爱上这部书。 (标题系编者所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