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特别报道
-
·广角镜
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如何提升村民参与积极性?代表委员说心得——
需更多力量参与 要厘清主体责任
-
你点题我代言
去年,《四川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出台,同时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制定了《四川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10项治理方面的工作目标。
有网友通过“你点题·我代言”互动活动反映,在一些地方,目前仍存在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等处理不及时等问题,影响乡村人居环境。
针对网友的反映,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1月10日,记者分别采访了省人大代表,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毛建桦;省政协委员,九寨沟县科农畜局科教站站长、高级农艺师黄俊杰。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如波 陈松
省人大代表毛建桦:发动更多力量共同参与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深入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关键在于发动更多力量共同参与,调动每位村民的积极性。”毛建桦表示。
毛建桦任职的迤沙拉村就是一个例子。作为当地知名的彝族传统村落,迤沙拉村除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外,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最多可达10万人次,接待时间主要集中在节假日,这也让生活垃圾处理成为一大挑战。
“我们因地制宜采取‘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模式,向村民每人每月收取3元垃圾清运费,镇上经统一招投标聘请专业公司,由专业人员每天将垃圾运往发电企业焚烧发电。节假日还会增加运量和运输频次。”毛建桦说,由于切身感受到人居环境的变化,村民参与性自然不断提升,“目前迤沙拉村垃圾清运费已实现100%收取。”
省政协委员黄俊杰:采取柔性引导措施厘清各方主体责任
“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技术上已不断成熟,但相关主体的参与度、积极性还需提升。”黄俊杰认为。
“以养殖业为例。”黄俊杰介绍,过去农村地区畜禽多为分户养殖,畜禽粪便转化为沼气供农户使用的模式较为成熟;如今,不仅分户养殖大多被集中养殖或“养殖小区”取代,畜禽粪便相关利用技术也变得复杂,比如畜禽粪便、尿液需经过干湿分离、发酵、风干、腐熟后才能作为有机肥还田。“因此,对于企业和农户,参与面源污染治理不仅‘盈利点’较少,还会额外产生一笔不小的开支。此外,面源污染治理还存在‘缺技术、缺人才’等难题。”
黄俊杰建议,相关行业部门可采取柔性引导措施,如出台政策对面源污染治理进行适当补贴,组建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指导等。“总而言之,要厘清各方主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