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着“新、实、深、固、常”工作脉络,推动“六个实质化”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   2022年4月20日,绵阳市北川县法院最·羌红巾帼法庭走进西窝羌寨,为羌族同胞普及民法典知识。四川高院供图

        

      2022年12月30日,四川法院打击危害食品药品及安全生产犯罪专项工作通报新闻发布会在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四川高院”)举行。在发布会上,四川高院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1月至11月,四川法院一审审结涉及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392件638人……
      五年来,四川法院一共召开了1508场发布会。这1000多场发布会,每一次发布都是四川法院的重磅“官宣”,每一次发声都是直击民生的司法关怀。
      五年来,四川法院按照“六个实质化”工作思路,沿着“新、实、深、固、常”工作脉络,守正创新、接续奋斗、跨越发展,四川法院共受理案件690余万件,审、执结680余万件。
      五年来,从成都平原到攀西河谷,从省内协作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四川法院人拼胆识、谋创新,克服重重困难、战胜种种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晓铭

    由“新”到“实”
    各项工作实现新发展
      “请问您需要什么服务?”走进遂宁市安居区常理镇海龙村的“解纷超市”,耳边传来调解人员的问候。统计数据显示,该区已建成“解纷超市”11个,调处矛盾纠纷1398件,调处成功1396件,调处率达到90%以上。
      遂宁的“解纷超市”只是四川法院做实诉源治理实质化的一个缩影。从2018年起,全省各级法院就开始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创新推进“一村(社区)一解纷超市”,强力推进诉源治理。2019年,四川高院参与制定《四川省纠纷多元化解条例》,形成党委主抓“一盘棋”格局。四川诉源治理相关做法和成效获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肯定。
      成势见效的背后是旗帜引领。聚焦省委中心工作,2019年,四川法院以“六个实质化”为统领,由“新”到“实”,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新发展。
      在服务保障精准脱贫方面,严惩涉扶贫款物犯罪,保障扶贫政策落地落实;在护航民营经济发展方面,规范适用强制措施,防止“办了案子,垮了企业”;在助推美丽四川建设方面,实行重大案件提级管辖,形成对环境资源犯罪的高压态势。
      强执行,常态化开展“失信大曝光”“执行大会战”等专项活动,“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表彰;保民生,严惩侵犯妇女儿童老人等合法权益犯罪,审理案件1.28万件。广安协兴法庭、巴中柳林法庭等获全国妇联表彰;惩黑恶,“村霸”梁忠银等黑恶势力依法受到严惩;促阳光,建立省级府院主要负责人联席会议机制……
      “法者,天下之仪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四川法院在做实“六个实质化”上下功夫,在统筹协调中勇毅前行,为奋进的四川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由“实”到“深”
    在攻坚克难中塑造新动能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2020年2月7日,疫情防控紧要关头,四川高院紧急召开专题会议,重点围绕妥善安排审判执行工作、服务保障疫情防控工作大局等环节,指导全省各级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
      “成都首例!”“南充首例!”“内江首例!”“绵阳首例!”一起起妨害疫情防控的首案接连宣判,彰显了四川法院服务大局,着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不止涉疫审判。2020年,全省政法系统面临扫黑除恶、司法责任制改革、国企破产重生等急难险重任务。面对多重困难叠加、多种风险交织的复杂形势,四川高院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谋划,推动“六个实质化”由“实”到“深”,在攻坚克难中塑造新动能,推动司法审判工作进一步向前发展。
      推动国家战略走深走实。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地高院签署框架协议,48家中层基层法院与重庆相关法院签订协作协议,共同发布司法白皮书和典型案例,开展跨域立案、委托执行等工作,唱响“司法双城记”。
      锚定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妥善审理涉产权纠纷案件41.32万件,让企业放心搞经营、安心谋发展。稳慎审理破产案件436件,推动达州钢铁集团等66家企业脱困重生。严防超标的、超范围查封,最大限度保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紧盯扫黑除恶收官战。依法审理涉黑涉恶及“保护伞”犯罪案件517件4846人,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受理案件全面审结。李昌清及其亲友等一批“家族式”涉黑组织被依法铲除。建立健全联席会商等13项制度机制,推动扫黑除恶向长效常治迈进;严惩故意杀人、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和电信网络诈骗等涉众型犯罪,依法审理涉案金额1.04亿余元的“10·18”特大跨境电信诈骗案。
      加强执行联动机制建设。报请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出台执行联动实施意见,凝聚执行强大合力。四川法院执结案件、执行到位金额同比分别上升6.7%、12.25%,“3+1”核心指标中,两项居全国第一。
      创新执行监督管理体系。制定司法拍卖等16项监督管理规定,督促、协调办理重点案件120件。推广应用“移动执行”“阳光执行”,实时公开执行进度。“1+N”一体化新型考核机制获最高法院相关领导肯定。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在推动“六个实质化”由“实”到“深”的过程中,四川各级法院积极引领良好社会风尚、提升执法办案质效,试点“同命同价”,深化执行专项行动,为四川“十四五”发展开好局提供了司法保障。

    由“深”到“固”“常”
    在改革创新中激发新活力
      2022年1月18日,“中国改革2021年度案例”名单发布。其中,“四川用改革思维和创新办法建设天府中央法务区”被推荐为“中国改革2021年度特别案例”,也是全国唯一一个省级特别案例。
      天府中央法务区于2021年2月5日正式启动运行,是全国首家从省级层面主导建设的法务集聚区。作为一个全新概念,率先举措引发了创新示范效应。
      四川地处西部,要想在全国司法改革中抢占先机,就必须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为此,四川法院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推动“六个实质化”由“深”到“固”,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彰显司法智慧。
      锐意创新,打造“一点”“五院+”“五庭+”高能级司法资源。高起点创新推动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入驻运行天府新区法院和金融法庭、互联网法庭等审判机构,成功争取最高人民法院增设第五巡回法庭成都审判点和国际商事法庭,集聚“一点”“五院+”“五庭+”高能级司法资源,助力打造国际化一流法律服务高地;依法驳回“青花椒”案碰瓷式维权诉求,明确了“碰瓷式维权”不受保护。
      执行联动,与11家省级单位深度合作,联动查控。配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出台推动切实解决执行难的决定,明确执行联动单位职责,在全国率先实现执行工作联动职责法定化;与11家省级单位联动实现全省不动产、住房公积金线上查询系统,发起量居全国第一。
      司法改革,推动矛盾纠纷层级化解。作为全国首批12个省市之一开展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试点,强化上级法院监督指导职能;严格审判责任追究,专设法官惩戒委员会,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构建“责任、监管、支撑”审判权力运行新机制,荣获首届人民法院改革创新奖。
      回应需求,升级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大力整治拖延立案、以调代立等问题,让年底不立案成为历史。集成律师、仲裁等调解资源,完善化调解机制,实现“集约化解纷”。眉山法院联合医疗、保险等机构协同化解纠纷,获最高人民法院主要领导肯定。
      在这一过程中,四川法院干警勇毅坚守、以生命赴使命、用热血铸忠诚;全省各级法院勠力同心,共同经受住了困难考验,推动“六个实质化”由“深”到“固”,由“固”到“常”,为四川发展提供司法智慧。
      五年来,人们见证了每一个司法案件得到公正审判,每一位当事人的权益得到依法保障;五年来,人们看到了诉源治理深入基层,群众的矛盾纠纷得到源头预防和前端化解;五年来,法治之光闪耀巴蜀大地,黑恶势力得到扫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得到畅通,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显著提升……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四川法院干警必将保持专注发展战略定力,按照“六个实质化”工作思路,沿着“新、实、深、固、常”工作脉络守正创新、接续奋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提供更有力的司法保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