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编撰,《苏轼书法全集》正式发布——
苏轼的书法诠释着他的“人生艺术”
-
《苏轼书法全集》内页之《与二僧治平帖》。《苏轼书法全集》内页。《苏轼书法全集》外观。《苏轼书法全集》内页之《与程之元春中帖》。《苏轼书法全集》内页之《小晚香堂苏帖》。《苏轼书法全集》内页之《表忠观碑》。《苏轼书法全集》内页之《书醉翁亭记》。
跨越千年,苏轼又一次向我们走来。
日前,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举行的第十二届(眉山)东坡文化节开幕式上,规模宏大的45卷本《苏轼书法全集》正式发布,预计将于今年底出版上市。该全集分总目卷、墨迹卷、法帖卷、碑刻卷、释文卷五部分,共收录海内外20多家文博机构及私人藏家收藏的苏轼一门书法作品940余件,去除同名作品后有500余件,其中苏轼作品约460件,苏洵、苏辙、苏迈、苏过、苏迟、苏元老、苏峤等书法作品30余件。
《苏轼书法全集》是西南大学、眉山市人民政府校地合作项目,由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和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共同主持,中国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多家单位相关专家参与,历时6年共同编撰完成。学界期待,这部“收录全面、材料新颖、规模宏大、图版精美、释读精细、出版精良”的巨著,能够为苏轼及宋代文化艺术研究领域带来新的认识和突破。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如波
A
编撰系统全面的全集,弥补苏轼书法研究之憾
近日,“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展”在四川博物院开幕,通过国内39家博物馆的274件文物展现苏轼的“千面人生”。“苏轼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文化名人,集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等身份于一身,诗、文、书、画无不精绝,独领风骚。书法史上,他被誉为‘宋四家’之一,《黄州寒食帖》更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称。”《苏轼书法全集》主编之一、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曹建说。
苏轼研究是一门“显学”,学术界对其诗词文的整理与研究以及校注、笺注种类繁多且水平较高。相对于苏轼文学方面的研究,苏轼书法作为直接呈现苏轼文学艺术的媒介,相关研究整理却没有达到与之相媲美的水平。“苏轼传世书法作品众多,但散藏于国内外各个文博单位和不少私人藏家手中,相当一部分作品至今都还庋藏在管控严格的库房中,从未公开出版过,极不利于东坡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苏轼书法全集》主编之一、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说,编撰《苏轼书法全集》的想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萌生。
2017年,曹建一行造访三苏祠,谈及编撰《苏轼书法全集》,双方心有灵犀,一拍即合。2018年,眉山市人民政府与西南大学签订横向合作协议,由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与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共同编撰《苏轼书法全集》。
项目立项后,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作为核心编撰团队,首先对苏轼传世书法作品相关信息进行调查整理和编目。历时年余,对各种相关书画著录及研究著述系统查阅,对相关文博机构网站、大型书法数据库系统检索,整理编录出《苏轼传世书法作品信息表》。在此基础上,团队对重要文博机构实地调研,考察相关作品当前具体状况。
在曹建、陈仲文等主编的带领下,编撰团队天南海北各地搜寻东坡书法遗迹。每到一地,团队成员需要把预先准备好的资料目录与相关机构的数据库进行比对,将需要的图版资料找出来。一些机构数据电子化尚不充分,甚至要逐一查找资料卡片,资料搜集工作非常琐碎。
以此为基础,团队广泛联系收藏有苏轼书法作品的博物馆、图书馆和藏家,最终陆续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天津博物馆等签订13份协议,获得大量高清的苏轼及苏轼一门书法图版。对于一些稀见、罕见和最新出土的苏轼碑帖,团队采取了直接购买原拓的方式。经过严谨筛选,最后达到了500余件作品、约9000张图版的规模,从而有效保障了《苏轼书法全集》“作品全”的特征。
B
创新著录精心校释,让苏轼书法重新“活起来”
《苏轼书法全集》几乎囊括了当前传世最重要的苏轼书法墨迹和历代刊刻拓本,是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收录最全、材料最新、出版规模最大的一种。以此为基础,在全集编排和相关学术研究上,编撰团队进行了不少创新尝试。
《苏轼书法全集》对苏轼书法作品的创新性著录,主要体现在对帖名的重新规范上。在古今书画著录与集册中,对作品的命名多是较为随意的,即同一件作品命名不同或不同作品命名相同,容易导致帖目不清相互混淆的情况。例如,有学者根据内容中的“阳羡”二字,将苏轼的《楚颂帖》命名为《阳羡帖》;然而,苏轼的《与佛印买田阳羡帖》中亦有“阳羡”二字,故有时也被命名为《阳羡帖》。
为避免只以“关键字”命名的缺点,同时使读者一见帖名便知本帖的基本信息,《苏轼书法全集》对尺牍的命名方式进行了重新规范。具体而言,知道受书人名字者以“与+姓名”命名,知其字而不知其名者以“与+姓字”命名;受书人不明者统称“与友人帖”;同一受书人作品,结合首词或者关键词命名,以示区别。
对于苏轼书法作品释文,过去的相关著录通常只涉及正文等少量信息,《苏轼书法全集》则涵盖作者、书体、装帧形式、规格、现藏地、释文、书写时间、书写地点、历代著录、题跋、印鉴等内容。一句简单的“书于某年某月某地”,由于各家学术观点不同等原因,研究、查证工作往往非常庞杂。编撰过程中,每开一次会,一条释文就需要不同成员过三遍,不知道开了多少次会、调整了多少个版本才最终定稿。
这样做意义何在?编撰团队相关负责人说,考证书写时间,有助于按时间顺序梳理苏轼的学书历程,全面展示其书法面貌和书风变化;又如,作品上不同时期的题跋保存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将其完整、准确地呈现在释文中,能让当今学者更全面地掌握作品的流传、保存、收藏情况,以及在历代的影响、评价等,便于开展相关研究。
编撰《苏轼书法全集》,就是要让隐身在海内外博物馆、图书馆和藏家手中的苏轼书法及其承载的文化精神与价值“活起来”,滋养当代中国人,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展现中华文明的强大力量。基于此,《苏轼书法全集》编撰中的研究成果,涉及对苏轼书法的技法研究、作品研究、分期研究、接受史研究、书学观念研究等方面。如在技法研究上,除学术论文外,团队特别开展跨学科合作,研发相关程序,使之具备高度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在分期研究上,团队依托搜罗较为齐备的苏轼书法作品,厘清苏轼书风的形成和嬗变过程,加深对宋代书法史的认识。
编撰团队还在着手《苏轼书法字典》等著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磨砺了研究队伍,也为苏轼书法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苏轼书法研究必定会有更多参与者,必定会更上层楼。”陈仲文说。
C
将日常生活“艺术化”成就了苏轼书法的不凡
历时6年,搜罗海内外书法作品,整合各方力量完成45卷本《苏轼书法全集》,这一规模浩大的文化工程,印证了苏轼在中国书法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正如四川省社科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美术史》作者唐林所言,这位天府之国滋养出来的文艺全才,天赋高,积学深厚,心灵手巧,心手相应,笔法行云流畅,气象万千。作为宋代“尚意”派书法的创导者,苏轼将宋代书法带入了全新的天地。
苏轼书法成就和历史地位的来源并非偶然。曹建介绍,东坡自幼喜欢书画,终身乐此不疲,这一方面直接来源于父亲苏洵“好画而收藏颇丰”的影响,一方面也可能与自身天赋有关,例如苏辙就曾评价兄长“不学而得用笔之理”。
另一方面,在苏轼的学书生涯中,取法时人与历史名家也非常重要。有趣的是,苏轼并非从书法名帖入手,而是从抄书开始学习,在早年的书法启蒙中,这是他文学、书法一举两得的好事,他甚至鼓励好友王巩、儿子苏过等人抄书。
曹建认为,从抄书起步,进而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杨凝式、李建中、李邕,兼取时人欧阳修、蔡襄等人,或许就是东坡的书法学习之路。例如对于学习颜真卿书法,苏轼主要从风格气韵上用力,而不是斤斤计较点画的长短肥瘦,这使其楷书名作《丰乐亭记》《罗池庙碑》等深得颜体正大清雄又不失精微的特征。
苏轼学书,还深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书法创作中对文房四宝十分考究。“工具之间的互相生发是东坡创作的最佳触媒。”曹建说,苏轼对于各种花笺绢素较为用心,今藏于台北和大阪的苏轼书法作品中,就有6件是“砑花笺”,即利用雕版研压出凹凸纹饰的纸张;而在用墨方面,他不仅记载用墨体验,还亲手制墨,甚至在不小心引发火灾的情况下,制成了“足以了一世著书用”的几百锭墨。
有了技、道、器等多方面准备,苏轼的书法造诣水到渠成。唐林说,苏轼的书法成就主要表现在行书,用笔圆润含蓄,结字自然生动,笔墨厚实凝重,姿态爽朗有神,特别以气韵取胜,充分展示出一代大文豪兼书法家的高深修养。
其中的代表作《黄州寒食帖》,系作者被贬黄州第三年寒食节所作,表达了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书法也正是在此情况下有感而出。“开篇起笔字迹较小,沉稳劲秀,写到后篇,随着作者情绪的变化,跌宕起伏,气势开张,大小错落。”唐林说,作品突破了日常书写的许多习惯,形式之间的对比强度大大超越了日常规范,从而给观赏者所能带来的震撼力也是一般作品无法比拟的。
《黄州寒食帖》也说明,苏轼的书法创作和文学创作互为表里,从不同角度诠释着他的人生艺术。“梳理东坡传至今日约460件书法作品后,我们可以体会其人生的细致与日常,也可以体会他书写的烦闷、琐细与轻松、愉悦。即便黄州时期的东坡,在与友人的尺牍中都是乐天的,其书法作品中的笔调仍是轻松随意的。”曹建说,东坡的书法人生,正是依托又腾挪于他的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艺术化”。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