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市龙泉驿生态环境局:多措并举助企纾困 推动区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 龙泉驿汽车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龙泉驿区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东安湖体育公园水清岸绿。

        

      时值年末,随着成都打响蓝天保卫战冬季战役和“决战四季度 大干一百天”攻坚行动收尾在即,龙泉驿生态环境局领导带队、全局出动,对重点区域内567家涉气企业开展全覆盖帮扶行动。
      龙泉驿区是成都市汽车产业聚集地,区生态环境局一方面坚持问需与破题并重,着力为企业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坚持严管与帮扶并举,温暖市场主体。帮助企业查找薄弱环节、给出环境管理合理建议、增强企业环保主体责任意识……“一企一策”把脉问诊,力求精准施策,减少污染物排放,统筹推进经济稳增长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这样的全覆盖帮扶行动,正是龙泉驿生态环境局靠前服务、助力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该局在重污染天气管控、准入审批、政策扶持、执法检查等方面多措并举助企纾困,在全力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的同时,积极优化升级区域营商环境,推进绿色环保产业建圈强链,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谢东 张子健(图片由成都市龙泉驿生态环境局提供)

    审批服务“全流程”
    打出“义诊”“会诊”“自诊”组合拳
      重大项目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也是促进区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今年,成都第一批储能电池在龙泉驿区成功下线,缓解川内储能电池需求的燃眉之急。明年初,龙泉驿区动力电池也将下线,全区锂电制造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龙泉驿区抢跑新能源锂电赛道,为重大绿色低碳产业项目的顺利落地奠定了基础。去年,总投资280亿元的中航锂电项目从对接到落地仅68天;今年,总投资200亿元的亿纬锂能成都动力储能电池一期项目顺利落户,这背后,与龙泉驿生态环境局优化“全流程”的审批服务不无关系。
      今年,以“抓项目 促投资 稳增长”为出发点,龙泉驿生态环境局将环评审批服务主动靠前,精准查找和解决准入问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要求,持续做好区域重大项目的“全流程”服务。对拟引进和拟建设的项目提前介入、参与初审、提出建议,为推进全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把好环境准入关,做好全流程审批服务,助力绿色产业建圈强链。对此,该局打出一套“组合拳”:
      靠前服务,对拟投资项目开展“义诊”——龙泉驿生态环境局法规与审批、大气环境、水生态环境、土壤与固体废物管理等多个科室组成指导组,与区商务、经信、投促等部门联动,对拟投资项目开展“义诊”工作。龙泉驿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义诊”工作中,逐个对照环境准入条件,提前开展判断分析,对于初步判定符合准入条件的项目,根据《建设项目分类管理名录》,明确审批权限,提前告知审查要件,预判项目可能产生的污染物,并安排专人跟踪服务项目;对初步判定不符合准入条件的项目,提早告知限制条件,并给出解决意见建议。如此一来,大幅提升了项目招引的质效。
      精准服务,对已投资项目开展“会诊”——2022年,龙泉驿生态环境局根据项目需要,对已投资的在环评项目开展“会诊”,做到即到即受理、即受理即评估、评估与审查同步,助力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具体来说,针对区域已提请环评审查的建设项目,全面梳理跟踪环评办理情况;针对建设项目所处的“未取得环评批复”“未完成报件修改”“未终结备案”及“未进行总量审核登记”等不同环节,开展点对点帮扶指导,指导企业查明问题原因,主动作为助其尽快通过审查。
      下沉服务,倡导各类项目开展“自诊”——龙泉驿生态环境局主动作为、创新施策,积极推进编印《绿色高质量发展项目投资招引指导手册》,全面梳理现行环境准入相关政策,将此作为全区各部门以及企业开展环评审批的“自诊”手册。该手册分为生态环境准入要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要求、环评审批承诺制正面清单等六大部分,既可以为各部门开展规划编制、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城镇建设等工作提供生态环境管理科学依据,也方便企业在策划项目、项目选址前进行初步判定。下一步,将通过行政审批局窗口进行集中宣传,并定点发放到相关部门及街镇,便于服务对象全面系统地了解政策,及时办理投资项目相关事宜。
      不仅如此,龙泉驿生态环境局在创新“义诊”“会诊”“自诊”举措之外,还进一步做“加法”,推行环保审批“仅跑一次”,推行小微项目正面清单,进一步压缩审批环节等举措,坚定不移推动区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精准执法“刚与柔”
    监督执法有力度,服务企业有温度
      呵护碧水蓝天、建设美丽家园、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既需综合施策,更需法治护航。龙泉驿生态环境局坚持监管与服务相统一,切实推进监督执法有力度、服务企业有温度。
      “为积极服务辖区企业,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我们积极探索创新监管执法方式。”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龙泉驿支队(以下简称“执法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坚持生态环境严格执法的基础上,着力推动监管执法方式从执法刚性(零容忍)向柔性执法转变,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包容审慎、柔性执法,逐步引导和助力企业走向健康发展、绿色发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行动相继展开——
      探索智慧监管执法,在刚性制度上提升执法效能。执法支队严格落实“两个正面清单”制度,整合在线监控平台、重点污染源在线视频监控平台、大气智慧平台、用电监控、大气走航车、无人机等监管平台载体,创新非现场监管执法手段,开展日常监管执法工作,在最大限度减少现场执法频次的同时,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创新诊断式执法,建立包容审慎“柔性执法”新机制。执法支队摒弃简单粗暴的“以罚代管”,以诊断式执法的方式积极为辖区企业服务。在现场执法过程中,更侧重于提升企业生态环境管理水平,认真查找问题短板,充分了解困难和诉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建议,主动帮企业“看病、开方、拿药”。此外,执法支队通过QQ群、微信群、咨询电话等,与企业建立长效联络机制,实时共享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为辖区企业提供全天候咨询服务,助力企业提升生态环境管理质量和水平。
      健全“绿色法网”,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在严格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三不罚”规定基础上,龙泉驿生态环境局形成精细化的生态环境执法政策,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体来看,研究制定了“柔性执法二十条”措施;率先建立不予处罚核准机制;规范制作《行政处罚核查意见表》,对应“三不罚”规定,逐条逐项进行调查核实,对违法情节轻微、未造成危害后果或后果轻微、首次违法、整改及时、无主观过错的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行为,提出减免意见,对符合条件的依法减免行政处罚。2022年以来,共计依法减免行政处罚52件,涉及总金额509万余元。
      此外,前置法制宣传服务,提升企业生态环保主体责任意识。龙泉驿生态环境局先后制定并开展“服务先行进千企”“聚焦小微企业、助推绿色发展”等一系列法制宣传帮扶活动,分行业、分类型、分区域开展,与企业面对面,在宣传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积极为企业解惑答疑。
      从审批服务“全流程”到精准执法“刚与柔”,龙泉驿区的实践充分表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非全然是此消彼长的过程,在精准监管上下功夫,在服务温度上做加法,以绿色低碳产业为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