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充达州党政联席会议确定2023年重点任务清单,为明年工作画好“施工图”

    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

  •     

      “参与清理工作的人员名单我们再核定一下。”12月9日,达州市渠县生态环境局高级工程师唐兴基给南充市营山县生态环境局打去电话,协商对7条跨界河流联合开展流域清漂保洁畅河工作。
      这次联合行动,跟两天前召开的一场会议有关。12月7日下午,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第一次党政联席会议在达州召开,会上,两地就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达成了系列共识。
      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这场会议还传递出哪些信号?□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袁城霖 张斌

    信号一 战略协同不断提速

      党政联席会议上审议通过了6个文件,双方就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工作机制和党政联席会议成员名单、会议制度、会议办公室组织架构、会议办公室工作规则达成一致,搭建起了工作机制的四梁八柱。此外,双方一致确定了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2023年重点任务清单,为明年工作画好了“施工图”。
      对于6个多月时间形成6份文件,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杨继瑞认为,短时间内能取得这么多共识,印证了双方沟通的务实和高效,体现了南充达州对加快组团培育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共同愿望。
      两地协作提速,是这场会议释放的直接信号。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支持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以来,两地一直保持频繁互动。
      7月,南充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率队前往达州,与达州市发展改革委就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副中心的体制机制、年内重点工作等事宜召开座谈会。随后,两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联动本市多个市级部门召开组团培育省域经济副中心推进会。“除了座谈协商,我们还多次实地调研。”达州市发展改革委办公室主任陈闯说,两市相关部门积极性很高,保持了频繁的互动对接。
      沟通互动拓宽了协作边界。记者了解到,两地党政联席会议办公室成员涵盖了16个市级部门,共设置了交通基础设施、农业协作发展等10个专项工作组,分别研究各领域的合作重点任务、重点项目、重点政策。
      “两地协作迈出了关键一步。”四川文理学院财经管理学院院长傅忠贤说,战略协同是组团式发展的最重要一步,党政联席会议为协作做好了顶层设计,组团培育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步伐加快。

    信号二 努力实现“1+1>2”

      党政联席会议上,“建设东出北上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打造成南达万沿线经济走廊,推进嘉陵江—渠江绿色生态经济带建设”等任务被反复提及,这些目标落实为南充达州共同制定的“2023年重点任务清单”,包括推进成达万高铁建设、推进阆中至营山至达州高速公路建设、共建川东北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基地等10个事项。
      围绕密切合作关系,两地形成了“1+4”合作协议——两地政府签署“推进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战略协议”,两地各有关部门签订《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嘉陵江—渠江生态廊道建设合作协议》《共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发展联盟合作协议》《政务服务协作发展合作协议》。
      傅忠贤表示,无论是重点任务清单还是合作协议,均把工作内容明确到“点”上,比如推进阆营段3处控制性工程、营达高速涌兴连接线项目建设;2023年两地要新认定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创建或晋升一批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对具体数量均作了明确要求。
      “部署安排务实,下一步即是开展高度紧密的整体联动。”傅忠贤的期待是,两地的县市区、乡镇、村社也要积极形成协作共识,在制定和落实规划时主动朝对方靠拢,消除行政壁垒。
      “两地可实现优势集成、优势互补。”四川省发展与改革研究所高级经济师鲁荣东认为,南充、达州组团式发展,促进了竞合关系的转变,双方能够携手做大优势产业,实现“1+1>2”的区域协调发展目标。
      以能源化工产业为例,在今年7月公布的四川省第二批化工园区名单中,南充经开化工园区和达州普光化工园区均在列。南充市委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将着眼产业链协作互补,主动加强与达州合作,把油气化工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效益。
      “组团式发展,两地或将迎来更多发展机会。”鲁荣东分析,作为一个整体的南充和达州,在区域的重要性将得到提升,这有利于共同争取项目和赢得市场认可,吸引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等项目投资布局。
      杨继瑞的关注点聚焦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川东北经济区双核联动,应重点着力城乡融合破题,推动共同富裕。”他建议,在双方均已制定“十四五”规划作为发展指南的背景下,应及早制定组团式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为两地发展找到最大公约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