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新策源地的“平台”逻辑
-
天府新区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公共平台内,企业的工作人员在检测芯片。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强 摄
四川天府新区新经济局、科技创新和人才服务局,分别位于兴隆湖西南侧的两座大厦。从办公室远眺,可以俯瞰沿湖布局的成都科学城。如今,这里正成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科创区域之一。
一栋栋沿湖矗立的楼房,勾勒出湖天之间漂亮的天际线,也隐藏着天府新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内在逻辑:平台。其中,既包括有形的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载体,也包括配套的人才、服务等保障政策,这些共同构成了天府新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四梁八柱。
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来到天府新区,走进一个个“平台”蹲点采访,观察天府新区的科技创新之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莉 王国平
第一站
一个重大项目调度会 看基础研究平台的打造
“天府新区要成为成渝地区的创新策源地,核心工作就是抓住原始创新的‘龙头’,加快建好基础研究平台。”12月7日一早,在四川天府新区新经济局的一个重大项目调度会上,该局副局长罗鹏对同事们说,针对在建重大项目,要进一步梳理关键问题,协同保障部门倒排工期,全力促建投运。
调度会上,新经济局的专班服务小组首先汇报了最新落地的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项目进度情况。11月26日,由中国气象局、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正式签约,确定该项目落户天府新区。
罗鹏介绍,今年6月份,中国气象局的调研组专程来到天府新区,就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组建事宜进行调研,详细了解天府新区的办公实体建设、运行及保障情况。
“除了保障服务外,我们最吸引对方的是成都超算中心给予的算力支持。”罗鹏说。
成都超算中心位于兴隆湖东南岸,于2020年建成投运,最高运算速度达10亿亿次/秒,算力排名进入全球前十;2021年6月,获批纳入国家超算体系。
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将围绕青藏高原对天气气候和生态环境影响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启动第四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要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巨大的算力作为支撑,因此,成都超算中心附近的一座办公楼被选定给该研究院使用。
罗鹏说,成都超算中心是天府新区首个建成投用的国家战略性信息基础设施,以此为牵引吸引了多个重大科创项目落户。比如,在兴隆湖畔落地的宇宙线物理研究与探测技术研究平台项目,他们的研究同样要借助超算中心的超级算力。
在当天的重大项目调度会上,记者了解到,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项目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科研团队已在成都科学城临时办公载体开展相关工作,力争2023年2月底前实现人员入驻;四川天府新区“01工程”——天府兴隆湖实验室的载体项目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截至目前,在成都科学城,2个省实验室已挂牌运行,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4个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落地,正加快推动建设;中科院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已建成投用,中科院成都分院机关、文献中心等6家单位已启动整体搬迁,国科大成都学院园区建设全面竣工,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科学城园区主体工程预计年底内建成。”罗鹏说,“高水平实验室加大科学装置,让天府新区初步形成了科技创新的大集群平台。”
第二站
天府海创园 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打造
在兴隆湖畔东北角,是一座名为“天府海创园”的园区,园区门口的石牌,标志着成都科学城在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中“一核”的地位。
7月4日,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北京理工大学三方签署协议,共同建设创新装备研究院。此后,以四川天府新区科技创新和人才服务局局长领衔的工作专班,以每周一次的频率来到园区内2号楼,确保四川天府新区北理工创新装备研究院办公载体早日建成投运。
该研究院副院长封钦柱介绍,此次合作采用“地方建平台、高校导资源、合作促转化”的创新模式,即由天府新区负责投资建设科研办公平台,引入北京理工大学高能级院士创新团队负责运营管理,通过人才引育、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实现毫米波、空天遥感和干涉测量等相关技术成果就地转化和企业孵化。
这种合作方式,是天府新区在“校地合作”中逐渐总结提炼出的一种高效方案。2016年,清华大学在天府新区落地成立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这是四川引进的第一个校地合作科研机构。截至目前,天府新区已引聚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62个,这些项目大都已成为天府新区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为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天府海创园2号楼被打造成为高技术服务中心。
在位于该中心2楼的天府新区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公共平台,记者注意到,尚有部分设备还在调试,但平台已具备ATE测试、失效分析、ESD静电测试、可靠性测试等集成电路工程技术测试服务能力。
“该平台是西南地区最完备的集成电路测试平台,其中‘失效分析’填补了成渝地区的空白。”平台投资建设方成都天府新区科技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合约部负责人邓欣解释说,“测试相当于对芯片进行体检,失效分析则是对芯片进行手术治疗,检查芯片哪里出了问题,该如何改进设计。”
邓欣举了一个例子,此前成都一家企业把问题芯片送到上海进行失效分析。每天一早分析报告传回成都,晚上公司带着修改后的设计连夜飞到上海再进行失效分析,来来往往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平台建成后,这家企业第一时间把所有检测全部放到这里。
目前,高技术服务中心几乎每层楼都有相关平台机构入驻。比如,位于17楼的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自投运以来已与25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建立合作关系;4楼的天府新区鲲鹏生态人才培养暨认证基地,已培育各类高端产业人才10059人次,服务高校和企业近200家。
“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发科技创新发展活力,赋能产业发展,引领推动转型升级,是形成科创策源引擎的必由之路。”四川天府新区科创和人才局平台管理处处长聂东说,天府新区以平台打造为抓手,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开放共享,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第三站
天府菁蓉大厦 看人才聚集平台的打造
“我们已经‘毕业’了,马上就要从这座大厦搬家。”成都汇蓉国科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宗福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说道,“在这里,我们从一家初创企业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汪宗福说的“这座大厦”名为天府菁蓉大厦,是天府新区出资打造的创新创业平台,2016年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2017年,在得知一个航天领域重大项目平台落户天府新区后,有一定微系统技术积累的汪宗福决定依托该平台进行创业。“我们拿着项目计划书与四川天府新区科创和人才局沟通,局里经过仔细考察后,在天府菁蓉大厦给我们安排了办公场所并给予了资金扶持。”汪宗福说。
此后,汇蓉国科一路发展壮大,办公区域从最初的200平方米扩大到如今的1200平方米,团队从最初的6人壮大到近70人,年产值从2017年的1000万元上升到今年的5000万元(预估)。汇蓉国科顺利度过孵化期“毕业”了,按照规定将搬出大厦,为更多有需求的创业团队腾出场地。
“天府新区为我们找了新的办公场所,在天府海创园,那里有更好的创新环境。”汪宗福说。
持续优化的区域营商环境和日益活跃的就业创业氛围,不断吸引着各类创业者的到来。据四川天府新区科创和人才局统计,截至目前,天府菁蓉大厦共有在孵企业101家,其中大学生创业企业(团队)24家,提供就业岗位1900余个,企业从业人员中博士65人,留学归国人员61人,人才汇聚效应明显。
另一组数据则显示:2021年,该大厦入孵企业营收达到27.51亿元,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2.25亿元,累计14家企业获投融资,总金额1.54亿元。
随着各类高能级平台接连落户,天府新区正获得越来越多人才“头雁”的青睐。
过去五年,天府新区青年人才落户18万人,居成都全市首位。户籍人口年龄中位数34岁,是中西部地区最年轻、最具活力的城市新区。高层次人才649名,年均增长34%,总量居成都全市第二。
“实体的科研、创业平台,加上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让天府新区正在加速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地。”四川天府新区科创和人才局副局长张华说。
声音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们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科技、人才、创新这三个“第一”的使命所系和内在逻辑,扎实推进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天府实验室,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四川天府新区新经济局副局长罗鹏
科技、人才、创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我们围绕筑强高端人才关键支撑,创新“揭榜挂帅”等方式,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天府新区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新时代公园城市建设为统揽,深化人才引领发展战略,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四川天府新区科技创新和人才服务局副局长张华(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国平 整理)
记者手记
把最好的楼层给企业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国平
四川天府新区的新经济局、科创和人才局,分别在兴隆湖西南侧的两座大厦中。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与常见的政府集中办公区不同,这两个局办公室所在的楼宇里还有很多科技企业。
“这样我们可以和企业一同办公。”新经济局副局长罗鹏说,“企业有什么事儿找我们,坐个电梯就到了,便捷高效。”
采访中我们还注意到,这两个局把视野和环境最好的楼层都留给了企业。
“这是我们对企业的尊重。创新的活力来自哪里?来自企业,来自科学家,我们肯定要把最好的服务、最好的资源给他们。”罗鹏说。
环兴隆湖布局的成都科学城每天都在“生长”,新经济局召开重大项目调度会的频率从此前每周一开,到如今几乎是每天一开。会上需要统筹的项目也越来越多;科创和人才局需要服务的人才数量也越来越多,“一人一策”的服务模式正在演变成“套餐”式服务,惠及更多落户新区的人才。
随着兴隆湖东侧各类高能级平台的逐步建成,这两个局也决定在今年底搬到兴隆湖东南角的天府海创园。“我们这样做就是希望能靠前服务,融入这些平台、机构之中。”罗鹏说。
从“把最好的办公环境给企业”到尽可能地“靠前服务”,这里面既有天府新区拼经济搞建设的决心,也隐藏着天府新区走出一条新时代科技创新之路的内在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