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如何抢抓工业级无人机千亿市场机会——
建议政府加快低空空域管理改革 企业应钻研细分领域并做出标准
-
不久前在珠海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布《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显示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正高速增长,预计2025年达到5000亿元,届时工业级无人机市场规模占比将超过80%(民用无人机市场分消费级和工业级)。
把范围缩至国内,有关工业级无人机市场规模的预测,均指向千亿或接近千亿。如赛迪顾问发布的《2020—2021年中国无人机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称,预计到2023年中国工业级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689亿元;市场研究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Frost Sullivan)的数据,预测到2024年我国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将突破1500亿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工业无人机行业全景图谱》报告认为,预计2026年我国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约达2658亿元。
具体数值的差异并不妨碍社会的共识:工业级无人机产业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尤其对四川而言,政商学界的受访者向川观智库表达的观点一致:脚踩工业级无人机发展的沃土,四川顺理成章、理所当然要做大做强工业级无人机产业,积极抢抓千亿市值。
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的重要内容。作为全国重要的航空产业基地,四川正瞄准无人机产业这一新赛道,突出工业无人机等增长点,锚定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目标,打造全国最大的无人机产业基地。同时也在努力大幅提升全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攻克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源,促进无人机产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
受访者们指出,四川拥有雄厚的航空基础,孵化过国之重器歼10、歼20,造出了蜚声世界的军用无人机翼龙,有一批军工科学家出身的民企创始人聚集。相比脱胎于电子产品的消费级无人机,工业级无人机的底色正是航空产业。四川的工业级无人机在诸多方面领跑业界,公开信息显示,四川已有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立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工业级无人机企业登陆科创板,其中纵横股份是我国科创板“无人机第一股”。
然而受访者们提醒,如果说广东是消费级无人机的产业高地,四川却还难以称得上是工业级无人机的产业中心。前者拥有的大疆创新一家独大,占据着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七成以上的份额,而四川尚未在工业级无人机市场中占据大头。当前,四川的工业级无人机产业发展既面对北京、西安、武汉等城市间的争相赛跑,也面临消费级无人机企业转场“分蛋糕”的比拼。受访者们建议,四川要发挥现有的基础优势,赶快抓住当下的黄金发展期,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业级无人机产业。围绕政府应该做什么,以及企业可以怎么做两方面,川观智库梳理出以下四点亟需着手的事项。
□川观智库研究员李媛莉 唐泽文
A 政府做什么?
政府和国企应带头使用工业级无人机,以充分打开应用场景
工业级无人机常见的应用有农业植保、管线巡检、森林防火、应急救援、地理测绘、地质勘探等。成都工业学院无人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无人机产业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严月浩表示,农业植保的市场份额占据半壁江山,其次是管线巡检、森林防火、警用安防等领域的需求。他指出,从工业级无人机自身的功能性来说,四川产销的整机均可以满足需求。
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任斌认为,与产品本身的健全性相比,工业级无人机在四川的应用市场却没有足够打开。“我们在江苏、浙江、河南、安徽、广东,相对来说开展应用更丰富一些。”他用纵横股份的业务覆盖以及同行间的信息对结论作印证,直言四川多个领域的工业级无人机使用案例不多,“比如河道巡检、森林防火、环保监管等,四川的应用没有成规模。”沃飞长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费岚也表示,公司在四川的主要业务较多是应急救援、森林防火等,管道巡检这类业务其他省份偏多。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苏郁用“墙内开花墙外香”作比喻,意指四川工业级无人机相关企业的服务市场,更多在外省。
据他介绍,今年4月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联合国际公司成功与中远海运集团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口签订合作备忘录,中国移动独家承建首个海外智慧港口项目,无人机将提供全港口无人机化智能巡检能力,实现产品首次登陆欧盟。更早之前,“同款产品”已应用于香港陆警森林搜救和香港葵涌港口建设施工巡检,并且项目还入选香港特别行政区“2020年首批鼓励及早试用5G技术计划”的智慧城市应用。
高可靠性、高强度作业、高费用的特征决定了工业级无人机的使用对象鲜少有个人,尤其是现阶段主要针对民生或生产作业应用。任斌的观点是,四川的工业级无人机使用要突围,亟需政府、国企等大型合作伙伴带头,“由政府或国企带头购买护林护草护水、飞行服务保障等服务,打开多元的应用场景,从需求端拉动工业级无人机产业的发展。”以智慧公安、安防监控为例,纵横股份已经和四川某地特警共建警用无人机联合实验室,他建议这种“点位”上的做法值得铺开至“面上”,在全省更大范围尝试。
费岚认为由省级的应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林草等相关部门,率先采纳工业级无人机开展工业、农业、林业和草原、自然资源勘查、生态环境、通信中继等服务,可以为下一级市场做引领,更好地铺开应用。在苏郁看来,政府、国企带头应用工业级无人机不光因为钱的问题,还是创新意识的事。他直言,“我们上千万元的项目在做,几十万元的也可以做,相比于应急管理部门,更多部门还没有意识到工业级无人机应用的便利性、重要性。”
尽管不少应用有待铺开,但并不妨碍无人机的应急抢险救援在四川有卓越表现。四川省减灾中心早在2016年就成立遥感应用部,配备了固定翼和多旋翼的无人机做技术支撑,近年来的多次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过程中,均出动无人机队伍。根据赛迪顾问智能制造产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陈永灿的观点,四川应该继续深化工业级无人机在应急领域的应用,发挥优势示范效果。如搭建无人机应急信息化云平台,广泛吸纳无人机生产企业、服务企业加入,建立起省、市、区多级的无人机救援体系,能覆盖主要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主要江河(湖泊)流域、主要自然灾害易发区等,能快速响应林牧区的消防需求、重要医疗机构的救护需求等。
空域管制等需进一步改革,更好平衡工业级无人机的产业发展与安全使用
发展的经验表明,成长型行业需要在监管和使用之间实现平衡,方能兼顾发展与安全。受访者们认为,针对工业级无人机来说,这需要政府从空域管制的宏观环境,到无人机管理的法律法规,再到具体的适航证认证、飞行资质认证、产品质量认证等相关标准都进行完善。
针对空域管制,学界和业界一致认为,低空空域开放得越彻底,无人机产业发展得越快。多次采用无人机开展航空遥感,参与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后,四川某地应急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感觉到“低空空域管理严格”,觉得相较于应急需求的迫切,审批程序仍显得复杂。苏郁作为中国移动5G网联无人机产品的研发项目总设计师,主持研发出我国第一个基于5G的网联无人机的云、网、端产品体系,结合实际工作他切身感受到,四川低空空域的相关制度保障可以再升级优化。
费岚直言,四川省低空空域的开放程度相较于企业期待仍有差距,其一是飞行审批的时间,“有的地方提前两三天或者一天,有的地方需要提前一周”。其二是通过率的问题,“根据规定需要在起飞前一个小时再进行报批,而不被通过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她期待四川能有越来越多开放程度更高的低空空域。
多位受访者强调了2017年四川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开展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的省份,已在多方面取得改革成效。不过严月浩表示,四川的空域情况较为复杂,已经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在开创“四川样板”,稍显不足的是宣传普及工作,应该加强。并且他也建议,已经率先起步的四川的确需要保持劲头,加快自身的改革步伐。中国民用航空局原副局长李健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解决当前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相对滞后的问题,关键是解决低空空域仍是点状、线状、临时开放,尚未打通关节、连片成网的现状;并且进一步简化飞行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
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由于工业级无人机应用广,飞机自身的规格差异大,存在不少空白尚待补全。严月浩认为如何协调好无人机市场秩序的同时兼顾其在空中的飞行秩序,是政府未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重点,如重点研究建设和运行无人机空中监管平台的法律法规。
标准的制定方面,费岚建议与工业级无人机相关的标准要遵循无人机应用行业的需求,“比如公安安防领域使用的工业级无人机,它的载荷要求、安全可靠性要求等,必须是符合公安安防需求的。”因此各政府职能部门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标准,如应急减灾领域探索建立灾后无人机遥感作业的行业规范和地方标准。在费岚看来,四川有足够多的企业样本、应用样本,应该率先行动起来牵头做产品标准、使用标准、产业标准等。
B 企业怎么做?
找准各自的赛道,越细分越具备竞争优势
行业人士提到,工业级无人机产业发展有赖于政府带头使用和项目扶持。而受访者们也强调,依靠政府在需求侧发力的同时,身处供给侧的企业也有当务之急。
首先是解决用户“用得起”的问题。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是降低使用成本。严月浩指出,工业级无人机设计测试、整机制造、运营服务等各环节的企业,必须坚持以软硬件技术的持续革新为重,通过降低技术门槛以降低产品价格、降低使用成本和服务费用等。
更进一步的要求是满足用户“用得好”。换言之,即供给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好。受访者们提出了两个方面的建议:第一是通过细分,提供紧密贴近需求的服务,据此占据企业发展的竞争优势;第二是通过产品链的完善或延伸,拓展服务项目,企业从中获得产业附加值。
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子元器件“出身”的消费级无人机与拥有航空产业“背景”的工业级无人机,两者之间的界限愈发走向模糊,这意味着竞争升级。诸如前有发家于消费级无人机的大疆创新,在农业植保、测绘、巡检等领域风光无限,后有消费级无人机厂商臻迪科技、零度智控等切入工业级无人机领域。面对如此情形,严月浩建议四川的无人机企业要主动给自己“找边界”,不断往更加细分的领域开拓和占领市场,精准锁定用户。
以成都时代星光科技有限公司的核心产品“战狼”警用无人机为例,严月浩介绍该无人机量身为公安实战而造,专研补足各警种警力,因此连续多年入围公安部警用装备采购目录。“因为足够细分、专业、特殊,能够满足用户精准的需求,所以有了它独当一面的赛道。”严月浩强调工业级无人机的发展在于不同的功能和性能,企业应该钻研不同细分功能的无人机,以开拓出属于自己的赛道,“一旦企业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出了标准,就有了绝对的竞争优势,规模效应也就有了。”
当外界把纵横股份与中航(成都)无人机归为对手时,任斌用“各自应用的领域差别太大”驳回过市场的误读,他赞同的是,工业级无人机的应用场景可以分得很细,不同的工业级无人机企业可以专注于不同的领域,意味着可以提供给不同用户最好的产品和服务。
对于完善产品链以提升服务,苏郁有话语权。他主持研发出的基于5G的网联无人机的云、网、端产品体系,包括无人机机载专用5G通信终端“哈勃一号”、基于5G的无人机云管理运营平台“中移凌云”,以及覆盖无人机飞行的5G网络。在工业级无人机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实现超视距远程飞行控制,实现无人机远程测控及数据实时采集、实时传输及实时处理等。去年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中,中国移动据此技术联合中航工业用翼龙固定翼无人机,为受灾区域提供通信保障,同步采集灾区讯息直接传输至应急管理部,有效支撑了灾区应急救援行动。
苏郁表示,以中国移动5G网联无人机一站式产品与服务为代表的工业级无人机相关业态,可以与四川既有的厂商或产品开展深度合作,多维度多方面打造合作生态,提高四川在工业级无人机行业的话语权。
产业链需进一步完善,可以布局氢燃料电池无人机
工业级无人机的产业链上游主要是基础部件生产、任务荷载制造,中游是系统研发、整机制造,下游是销售租赁服务、应用培训服务及飞行服务等。在四川,一大批航空领域的国家级科研院所,以及具备各类核心知识产权的民营企业,已经在中游市场凝聚了坚实的底气。
再看上游。任斌和严月浩指出,工业级无人机产业的上游企业更多集中在华东、华南地区,四川本地偏少,这些薄弱或者空白的地方恰是四川的机遇。“比如动力智能电池的封装,BMS(电池系统)管理,无线电机的控制等,都有必要在四川布局。”任斌说,“这些都是创业企业的机会。”
接着看下游。陈永灿的研究指出,单靠工业级无人机的整机销售,势必限制厂商的盈利空间,其主要的盈利应该在下游。这意味着“产品 服务”应当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如关注数据、行业解决方案等服务模式。根据他的建议,四川可以重点聚焦数据平台服务,一方面通过数据平台,对飞行大数据质量进行预测、评估和分析,为服务商提供科学化、智能化的管理平台服务,促进各行业生产价值高效释放;另一方面通过提供一站式的无人机系统解决方案,提升企业自身盈利空间,获得新的业务增长点。
下游的巨大市场机会早有展现,四川省减灾中心相关负责人的话,表达了需求侧对工业级无人机服务市场的渴望。这位负责人表示,无人机参与应急救援任务时需要专业的飞手,而目前各行政单位自身队伍中,具备无人机驾驶证的人员还不够,并且内部人员的日常训练有限,难以很好胜任突发紧急情况,加之救援情况复杂多样,对不同类型的无人机需求多元,尤其需要装备与技术的不断更新。
4年前开始做无人机飞行培训,成都华航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杨韬一直触碰着下游市场对培训服务、应用服务的需求。他表示,虽然下游产业附加值较高,不过受市场波动影响最大也是实实在在的,“比如2022年受疫情影响,学员培训数量明显减少”。杨韬正在带领团队创建四川通航技师学院,意图建起通用航空产教融合品牌学校,他视之为产业强链的必然选择。通过拓展无人机培训为抓手,以通航飞行产教融合为特色,形成集技能培训、专业赛事、低空旅游、航空应急等于一体的区域产业示范基地。
根据受访者们的观点,补齐完善、延伸拓展既有的产业更像是“往回看”,同时工业级无人机产业的发展还得“往前看”。赛迪顾问的研究指出,世界各国均开始重视并布局无人机氢燃料电池领域,而中国是全球首个发布国家级无人机用氢燃料电池标准的国家,在此背景之下,更加常态化、便捷化、长续航的氢燃料电池无人机未来有望普惠植保、勘探、巡检等对续航要求较高的领域。基于此,地处清洁能源大省四川的企业,应当加速氢燃料电池无人机的商业化进程。
任斌表示,氢燃料电池用在无人机上仍有技术难题,未来两三年可能还不会形成规模,现阶段正是企业探索尝试的时机,值得关注。他告知川观智库,纵横股份已经探索性地推出了一款氢燃料电池的无人机产品,并在持续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