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整合完善产业链,构建产业生态圈

    成都新型显示产业剑指千亿级


  •   京东方是成都新型显示产业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 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成都造”柔性OLED屏被成功应用到多款智能手机上。 苏杨 摄

      如今,各种场景都在应用显示产品。 苏杨 摄

        

    □郭平
      近年来,成都新型显示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经济效益稳步提升。未来,如何才能更加从容地参与国际竞争?成都给出的答案是“建圈强链”——成都是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新型显示产业链是全市重点建设的优势产业链之一。
      2021年12月10日,成都市召开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吹响行动号角。今年4月,“建圈强链”写入成都市党代会报告,提出要以“建圈强链”理念变革产业发展方式。作为优势产业链之一,新型显示产业链由成都市领导担任“链长”,统筹资源要素,协同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特别突出加强链主企业专项培育。
      目前,成都已构建起“链主企业和链属企业、领军人才和产业基金、中介机构和公共平台”集聚共生的新型显示产业生态体系,建立了从玻璃基板、偏光片、掩膜版、工业气体到面板制造,再到笔记本电脑、电视、手机、车载显示等终端应用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聚集了京东方、中光电、TCL等250余家新型显示企业,3家企业产值过百亿元,全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0万。
      如今,车载显示、家电、城市亮化、安防、远程医疗、商务办公等各种场景都在应用显示产品,庞大的终端产品应用市场为新型显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作为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西部电子信息产业核心区,成都有效整合完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给链,构建新型显示产业生态圈,正努力打造千亿级新型显示产业研发和制造基地。

    产业培育
    基本形成相对完整的全产业链
      京东方是成都新型显示产业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2007年,京东方联合成都市及成都高新区,共同投资31亿元,成立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公司,建设京东方成都4.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生产线,由此开启了成都新型显示领域的产业培育之路。
      2015年,成都又引入京东方第6代LTPS AMOLED生产线,进一步带动OLED产业链企业在此集聚;2020年,面对初具规模的新型显示产业,京东方智慧系统创新中心项目落地成都高新区,总投资100亿元,目的是整合京东方全球化战略生态伙伴资源,链接创新应用市场领域生态链合作伙伴,聚焦显示、传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技术,构建集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人才交流、展示交易于一体的多维产业平台,打造更具生命力的柔性显示产业生态圈。
      在成都“建圈强链”行动中,京东方成为电子信息产业“新型显示”细分领域中的“链主”。过去3年,因京东方而来的上中下游配套企业超过30家。
      成都路维光电有限公司于2017年在成都高新区成立,作为一家为京东方、华星光电、中电熊猫等面板龙头企业提供核心器件的光掩膜版企业,助力保障国内显示产业链的完整与安全。目前,该公司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可覆盖G2.5—G11全世代产线的本土掩膜版生产企业,能够配套平板显示厂商所有世代产线。
      成都显示产业的发展证明:链越密、圈越小,成本越低,安全性越高,协调性也更好。
      在成都高新区,经过多年发展沉淀,新型显示产业创新特色明显,在柔性显示、激光显示等细分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截至2021年,成都已聚集相关企业50余家,行业相关人才2万余人,产业规模已超过400亿元,产值增幅达45%。
      成都市双流区有新型显示规上企业9家,其中中电熊猫是成都新型显示产业链主企业之一。依托中电熊猫8.6代线先进技术,双流区集聚了成都虹宁、冠石科技、四川奥希特等上游企业8家,本地产品配套率约为38%。从上游重点企业来看,成都虹宁专注玻璃基板生产,其产品100%供给中电熊猫;四川奥希特开展偏光片研发制造,其产品25%供给中电熊猫;冠石科技开展偏光片生产制造,其产品100%供给中电熊猫。从应用方面来看,四川创维智能主要生产液晶电视,部分采用中电熊猫产品。
      成都市郫都区围绕京东方等链主企业开展系统性、针对性的供应链配套企业培育招引,区域内已聚集超过30家产业链配套企业,涵盖玻璃基板、掩膜版、光学检测、激光切割等关键部件,辐射配套成都、绵阳、重庆的京东方生产基地。
      此外,成都市新都区、崇州市等地也注重发展新型显示产业。
      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型显示产业作为成都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近几年的稳步发展,呈现出成链发展、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已基本形成相对完整的新型显示全产业链,围绕京东方、天马、中电熊猫等面板制造企业,不断向产业链上游、下游延伸拓展;原材料及配套方面,聚集了中光电、虹宁显示、路维光电、东进世美肯、拓维高科等企业;终端应用方面,聚集了TCL、创维、京东方车载等企业,同时聚集了极米科技、晶砂科技、九天光学、捷翼电子等其他新型显示企业,正努力打造千亿级新型显示产业研发和制造基地。

    创新沃土
    强化政策保障,完善顶层设计
      在成都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拼图”中,新型显示产业是“芯、屏、端、软、智、网”细分领域的重要一环。通过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成都为新型显示产业规划了明晰的发展路径。
      2017年,成都出台《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能级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加强对新型显示产业领域企业的政策支持,鼓励引导企业积极融入国家产业布局。2020年,成都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光电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致力构建全国一流的光电产业生态圈,不断营造产业发展优良环境。
      2022年2月,《成都市进一步促进新型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征求意见稿》提出,未来新型显示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将成都新型显示产业打造成为全球知名、国内一流、特色显著的产业研发制造应用基地,力争规上企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
      2022年4月发布的《成都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将新型显示确定为成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重点,成都将重点发展AMOLED柔性面板、TFT—LCD超高清大尺寸面板制造以及上下游产业配套。
      此外,《成都市“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提出,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与智慧蓉城建设深度融合,促进新型显示产业“建圈强链”。《成都市“十四五”信息化规划》提出,围绕第6代AMOLED产线、第8.6代TFT—LCD产线和Micro—LED中试线等重大项目建圈强链,加快布局新型显示高端生产线。
      政策保障,加上本土人才资源、营商环境助力,成都不断为新型显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永奇坦言:“新型显示是技术门槛高、人才密度大、重资产、周期长的行业,我们经过认真考量后选定成都,正是因为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整体非常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同意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在成都组建,为成都显示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进一步搭建了平台、夯实了基础。
      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制造强国战略”五大战略工程之首,是国家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核心抓手,聚集产业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打造全国创新高地。
      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获批落地成都,实现了成都市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零的突破,也是四川省首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该创新中心依托四川新视创伟超高清科技有限公司组建,股东单位汇聚了超高清视频材料、芯片、模组、算法、设备、整机及系统的行业创新资源,将围绕国家战略,发挥行业引领作用,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超高清视频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三个做优做强”加快突破成势见效,助推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创新发展,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近年来,成都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核心生态构建驶上“快车道”。不久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授牌“中国(成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和“中国(成都)超高清创新应用产业基地”,不断叠加的政策扶持推动成都在全国超高清视频产业领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至今,成都积极响应国省两级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部署,结合成都产业特点,按照“有序推进、重点突出、积极储备”的路径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在成都市委、市政府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做实“差异化”支持,研究出台专项政策促进新型显示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为创新中心成长提供沃土。

    前瞻布局
    聚焦优势赛道,打造产业高地
      今年6月,京东方成都车载显示基地项目主体结构封顶,比计划提前50天。近年来,智慧车联成为新的产业风口,京东方决定将其全国车载显示产业进行整合,整体布局成都。
      作为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排位第307位的中国制造业龙头企业之一,京东方在显示屏领域已做到全国第一,为何还要向车载显示这样的细分领域再延伸?京东方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因为显示屏和终端产品价值相差大。为了实现高附加值,京东方每年把营收的7%投入研发。
      过去几年中,新型显示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显示产业从最初的CRT技术到广泛应用的LCD液晶显示技术,再到如今蓬勃发展的AMOLED、Mini/Micro—LED等技术,每一项技术的更新迭代都预示着一场新的商业革命。
      目前,成都围绕新型显示产业重要环节——面板制造,联合相关区(市)县推动一批重大项目的引进和实施。京东方第6代AMOLED生产线已于2017年10月实现量产,产线优良率不断提升,柔性OLED屏被成功应用到iphone、华为等多款智能手机。同时,京东方创新中心项目、维信诺Micro—LED先进显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验证项目、拓米3D盖板玻璃项目落户成都,正在加快建设。
      对于新型显示产业,成都将按照“扩规模、优生态、重创新”的发展思路,聚焦柔性显示赛道,以成都高新西区为核心,以郫都区、崇州市2个区域为协同,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联动重庆、绵阳打造全球新型显示(含智能终端)产业高地。具体来说,成都确定了如下目标——
      建设全国规模第一的新型显示基地。促进现有6代、8.6代产线满产,加快引进8.6代、10.5代及以上产线,提升面板产能规模,打造终端应用场景,发挥对下游终端产品的协同带动效应,推动产业链向下延展。
      规划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柔谷”。以布局大尺寸柔性显示产线为重要契机,在成都高新西区规划构建“柔谷”核心区,重点布局大尺寸柔性显示产线重大项目及配套园区,形成以成都为核心区,重庆、绵阳为协同区的世界级“柔谷”。
      开展“强链补链”行动,筑牢上下游生态。进一步巩固有机发光材料、掩膜版、光学检测设备、触控模组、柔性电路板等现有上游配套优势,聚焦突破偏光片、柔性盖板材料CPI/UTG、蚀刻设备、曝光显影设备等上游缺失环节;挖掘下游终端生态拉动潜能,实现富士康、DELL等所需显示产品及模组本地供货,逐步优化完善新型显示上下游产业生态。
      统筹全市应用场景打造,推动新型显示创新应用。聚焦成都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文教娱乐等优势产业,加快推动新型显示在工业可视化、人机协作、会诊显示器等方面的应用拓展。
      强化本土企业培育。以打造行业领军企业为目标,积极开展并购重组,支持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培育国际国内新型显示(含智能终端)领军企业及其区域总部、行业总部或研发总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