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为民族复兴注入精神动力
-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正面全景。梓潼县潼江中学学生参观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
□陈云波(图片由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提供)
一定要把地震遗址保护好,使其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抗震救灾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3年5月9日,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以下简称“地震纪念馆”)正式建成并对公众开放。该馆位于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地震主题纪念馆。
十年间,超过2100万人次到访,参观馆内数万件展品,感受那场特大地震的巨大冲击,了解那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见证灾后重建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十年间,地震纪念馆紧紧围绕“红色文化主阵地、抗震救灾精神标识地、文物保护示范地、文旅融合试验地”发展定位,稳中求进、守正创新,从一座纪念馆成长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位列全省仅有的3家革命纪念馆之列。
此外,还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以及四川省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四川省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等35项荣誉。
如今的地震纪念馆,已成为对外展示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开展地震科普研究和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基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面向未来,地震纪念馆将不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奋力推进新时代地震纪念馆高质量发展。
定格历史
向地震纪念馆眺望,绿色的屋顶之间形成一道宛如闪电的巨大“裂缝”,提醒着人们——当年,这里曾遭遇过一场罕见的灾难。
十年来,地震纪念馆坚守使命,用各种方式不断保护好、发掘好地震相关文物与资料,通过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定格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中的光辉瞬间。
十年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地震纪念馆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不断增强纪念馆展品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积极贯彻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不断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发挥文物资源独特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是目前全世界唯一整体原址原貌保护的规模最大、破坏类型最全面、次生灾害最典型的地震灾难遗址区,这是纪念展示、科学研究、防震减灾教育不可复制的珍贵资源。
十年来,按照“原真性、可逆性、分级分类、最小干预”原则,地震纪念馆分别实施了北川老县城周边山体地质灾害治理、水系疏通工程、震损建筑应急支撑加固以及环境整治工程。
在有效预防自然灾害威胁遗址安全的同时,地震纪念馆对文保建筑进行全天候监测,全面实施防风化、防锈蚀、防倒塌处理,建立数字档案,完善“身份信息”。
此外,地震纪念馆不断丰富地震文献实物资料库。坚持将文献实物资料作为立馆之本,面向国家有关部委、军队、极重灾区以及援建省市等,常态化开展地震文献实物资料和口述史抢救征集工作,不断丰富地震文献实物资料库。截至目前,馆藏地震文献实物资料达72万余件(套),经专家审查鉴定,有珍贵文物81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2件(套)、二级文物22件(套)、三级文物37件(套)。
同时,地震纪念馆还完成了汶川特大地震亲历者口述史采访录制60组。当前,该馆仍在大力加强文献实物资料学术研究,深入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不断丰富藏品内涵,传承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切实担负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政治责任。
弘扬精神
走进地震纪念馆里,一种肃穆的气氛油然而生,令人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压低声音。打动人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实物、影音、声光电的展陈,更是展品背后蕴藏的力量——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十年来,地震纪念馆始终把握“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一主线,深入挖掘灾难发生时抢险救灾的悲壮故事、抗震救灾中舍小家顾大家的感人事迹、灾后重建中奋斗奉献的坚韧顽强。
为此,地震纪念馆坚持“专兼结合、以专为主”原则,通过“内选外引”方式,强化讲解员队伍和理论宣讲队伍建设,打造新媒体矩阵,连续举办八届“地震纪念馆杯”系列活动,不断做优做响“六进”等主题活动,不断做实做强8个国家基地和29个省市基地牌子,开创了绵阳市在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大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领域的新模式。
增强陈列布展能力。馆内基本陈展《山川永纪》集中展示了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迅速组织起中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
为充分发挥藏品作用,2018年5月成功实施主馆局部改陈工作,展现地震灾区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同时,不断强化临展巡展策展能力,每年至少推出临展6个、巡展8场次。开馆以来,地震纪念馆已策划实施临展16个,同时开展巡展28场次,观众数近百万人次。
坚守使命,让地震纪念馆收获了无数感动。因为,今昔变化,是最有说服力的“展品”。每一个到访过北川老县城遗址的人,都会被数万间倒塌的房屋所震撼,但同时也会被如今新县城的美丽整洁所鼓舞。
正是在这样的参观过程中,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生动起来,成为地震纪念馆打动人的力量源泉。
社会责任
保护是第一位。更进一步,地震纪念馆注重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让文物活起来,用文物和文化遗产持续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
十年来,地震纪念馆扎实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通过举办“地震遗址保护与利用座谈会”“新时期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体系构建座谈会”等学术会议,推动综合防震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形成了“绵阳共识”。筹建了“纪念场馆教育与抗震救灾文化研究中心”,与绵阳师范学院共同完成了10余项课题研究工作,与24个单位(学校)建立了学术研究长效机制,共享研究成果,为场馆功能发挥提供了理论基础。
地震纪念馆大力强化宣传教育,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创办了《红色场馆工作通讯》,累计举办主题教育活动131场次,举办专题讲座436场次,开展“五进”活动192场次,连续8年举办“地震纪念馆杯”征文、绘画、短视频比赛,2021年承办了第五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同时,还打造出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精湛的讲解(社教)员队伍,讲解员朱正男和羊芳分别获评第一届和第五届全国防震减灾形象大使称号。
如今,借鉴当代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地震纪念馆以展览、出版物及相关拓展活动等方式向公众传播研究成果。加强与科研院所、学校、机关单位联系,力求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谋发展,促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教育、防灾减灾、建筑学等方面的研究。
抢抓“博物馆+旅游”机遇,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不断提升纪念馆展览展示和公共服务能力。深入开展地震亲历者口述史采访制作,不断提质升级陈列展览。探索将地震纪念馆资源融入学校教育,持续做好“七进”活动,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防灾减灾科学普及工作,不断提升地震纪念馆的公信力、文化力、亲和力。
“地震纪念馆是一座有生命力的文化公益设施,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肩负着把它管理好、运营好的神圣职责,力争将纪念馆打造成为对外展示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一定要竭尽全力将它强大的精神力量向全社会传递开去!”地震纪念馆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