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兴文县:全力守护“蓝天碧水净土”
-
兴文县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开展河道治理,综合治理后河段成为扮靓乡村的一道美丽景观。兴文县仙峰苗族乡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大力发展康养旅游。图为森林掩映下的磊兮康养酒店。兴文县周家镇主导产业“由黑变绿”成功转型,全镇桑园面积2万余亩。
□申勇 彭一岷(图片由兴文县委宣传部提供)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宜宾市兴文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价值转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蓝天白云、山清水秀”成为兴文的基本底色,一幅生机勃勃的秀美苗乡画卷展现开来。
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来到兴文县仙峰苗族乡,不论哪个季节,不论远眺还是近看,满眼都是绿意。
仙峰苗族乡海拔730米—1795米,森林面积79.08平方公里,夏季平均温度25℃。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该乡着力打造“康养胜地 避暑仙峰”,生态苗居民宿、星空帐篷、观云别院等旅游业态相继建成营运,特色鲜明的建筑在万亩森林掩映下若隐若现,每到旺季一房难求,“凉资源”成功转化为“热经济”。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近年来,兴文县持续加大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力度,盯紧重点区域,抓好县城建成区周边、重点污染源周边、城郊接合部周边等重点区域污染防控,管控好工业企业错峰减排、建筑施工及道路扬尘、交通运输等领域,采取“人防+技防”相结合,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等,全力守护蓝天白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兴文县森林覆盖率达53.51%,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95%以上,获评中国天然氧吧、首批省级生态县。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3A级旅游景区4个,当前正全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研学旅行基地等重点品牌。
兴文县严厉打击大气污染行为,依法治污、严格治污。2016年至今,兴文县共处罚环境违法案件144起,处罚金额2501万元。兴文县开辟140余亩国有林场,建成全市首个林业生态保护“恢复性司法”基地。2017年以来,持续开展“补种复绿”活动,累计补种林木170余亩。
水环境质量全面达标
连日来,在芭茅沟水库项目渠道工程建设现场,工程车辆来往穿梭,机械轰鸣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正进行衬砌、排涌水以及排查隐患等工作,一派繁忙景象。该水库预算总投资2.27亿元,建成投用后将发挥供水灌溉作用,惠及仙峰、石海、麒麟、大坝等乡镇。
兴文县海拔276米—1795米,立体气候明显,年降水量1400毫米左右。过去,“地下水滚滚流,地上水贵如油”成为喀斯特地貌的生动描述;如今,“一季水稻、一季再生稻、四季小龙虾”是兴文乡村的真实写照。
兴文境内有11条河流、20个水库。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兴文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新建(加固)灌溉渠系等方式,逐步改变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窘境,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大力推广“稻虾种养”“稻药轮作”“行间套作”等高效立体种养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粮经复合模式,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获评为“全国产粮大县”,“兴文石海小龙虾”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此外,兴文把河道治理作为重点推进项目,开启河道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河道疏浚、畅通水系,恢复河道引排功能、实施生态修复、岸坡整治、长效管护等措施,打造“功能达标、水流通畅、水清岸洁、生态良好、管护到位”的河道治理新常态。2013年至今,综合治理河长18.19公里,新建堤防护岸17.19公里,河道清淤长度12.01公里,有效避免河流沿途大水漫灌、水淹农田等问题,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总投资4700余万元,补齐兴文县城老城区污水管网系统短板,新建污水主管50余公里,支管200余公里及污水井2500余个,实现雨污分流和污水应收尽收。总投资1.2亿元,完成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新建工程,集镇污水得到有效收集和规范处理。共乐、麒麟等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全力推进,建成后将实现全县乡镇集镇污水规范收集和处理全覆盖。总投资1.6亿元建设高铁新区污水处理厂及5公里配套污水管网,实现日处理1.5万吨污水。
近年来,兴文县内流域水质总体良好,纳入国、省、市考核的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可控
位于兴文县西部的周家镇,村民们已打理好桑树地,盘算着来年护桑养蚕的计划。这个曾因“煤硫经济”而有名的乡镇,顶峰时有36家煤矿硫矿企业,废石、粉尘等污染严重,当地群众出行时“晴天满身灰,雨天两腿泥”。
随着一批煤炭落后产能被淘汰,周家镇工业逐渐失去优势。为将“黑色经济”转型为“绿色经济”,周家镇2014年起开始规模栽桑养蚕,尽管时间不长,成效却很明显:目前全镇桑园面积达2万余亩,养蚕农户1500余户,2022年发放蚕种9758盒,产茧52.1万公斤,带动群众增产增收2482万元,周家镇被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授予“四川省特优蚕茧生产基地”称号。
周家镇“由黑变绿”的成功转型,是兴文坚决打赢净土保卫战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的兴文是宜宾重要的煤矿和硫铁矿基地,过去开采粗放、工艺落后和环保意识淡薄,在煤矿、硫铁矿企业相继关闭或停产后,遗留下的渣堆尾矿库无人管理,“三防”措施缺乏,导致安全隐患和生态环境隐患十分突出。
面对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欠账”,兴文县积极作为,多措并举推动土壤污染源头防治工作。对全县40余处历史遗留渣堆展开调查,摸清环境现状。期间,累计包装10余个项目,先后进入省级和中央专项生态环境保护资金项目储备库6个,争取中央及省级资金1亿余元、债券资金2000万元、自筹资金1000万元用于实施治理工程11个,整治地块600余亩,治理10个尾矿库、堆场、涉镉重金属企业污染。同时,建立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共享污染地块信息,不定期联合执法,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严防土壤环境风险,依法查处固废违法案件12件,处罚金额73万余元。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兴文历史遗留矿渣堆得到有效整治:过去的磺渣和磺水已被绿草茵茵代替,遗留堆场污染得到有效阻断;川南硫铁矿尾矿库闭库工程顺利实施,黄家沟堆场治理有序推进;渣堆调查项目、地下水调查项目先后启动,后续项目包装和治理工作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