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向苏东坡学习什么?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婷
苏东坡的从政生涯同他的诗文书画一样,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时隔千年,在苏轼身上究竟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为三苏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
民本情怀、法治智慧、为人处世哲学、廉洁不贪、务实担当、家风家训……在省政协日前举办的“三苏文化与治国理政理念和思维”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描画着苏东坡。他们说,“苏海”里有无穷无尽的思想宝藏。
在此,分享专家、学者们关于苏东坡治国理政理念和思维的部分精彩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才智:
理解“苏海”的三对关键词
“苏海”喻指苏轼其人其作那种海涵地负的浩瀚气象。
理解“苏海”有三对关键词:苦难与超越;日常与风流;绚烂与平淡。它们彼此支撑,互补相融,是成就东坡那种温暖却不刺眼、热烈而不张扬的文学个性的源泉,可以作为解开苏子瞻如何成为苏东坡这一问题的钥匙。
正如东坡和陶诗所云“美好出艰难”,东坡的一生充满坎坷曲折,承受了巨大苦难。但他以智者的胸襟、乐观的精神、顽强的斗志,不断寻觅玉汝于成的超越之道,以自己的诗文和一生经历,提供了超越艰难困苦的快乐样板。
经历40年宦海沉浮之后,苏轼自黄州、惠州而儋州。苏轼在海南建立的“功业”,既有物质性的民生功业,如凿井理水、劝勉农耕、推广医药、教育子弟、和谐黎汉,更有非物质性的文章功业,如诗百首、文百篇,还撰就《东坡易传》等,最终成就的是其人格功业,即对中国文人产生深远影响的东坡范式。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裕锴:
以不贪为宝
以廉为本的信念,贯穿苏轼一生。《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载了一个故事:子罕在宋国当相国,有人献玉给他。子罕婉言谢绝说:我把不贪当成宝,你把美玉当成宝,如果你把美玉给我,那么我和你都失去宝,不如你收回美玉,这样我们都拥有自己的宝。
苏轼将“不贪以为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之一。他在和陶饮酒诗中回忆自己知扬州时,上书朝廷要求宽解百姓积欠的赋税,得到皇上恩准。他拜贺皇上因为下诏书宽限积欠,由此而获得最重要的宝物——“不贪宝”。朝廷不与百姓争利,这是执政者最值得珍惜的东西,也为臣子树立了廉洁榜样。
苏轼官拜中书舍人,受到朝廷重用。他在《谢中书舍人启》中表达出对“廉俭成风”的社会风俗的期待,并暗含廉政从我做起的表态。直到临终前不久,他还写下“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的诗句,坚守自己人生的信念。
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
坚持法以便民
苏轼早在应制科考中撰写《进策》《进论》就充分展示了他的理政思维。
他在《策别课百官一》中提出为治四大方略:“一曰课百官,二曰安万民,三曰厚货财,四曰训兵旅。”
在《策别安万民一》中,苏轼提出“而可取之利,当有所不取。以教民信,而示之义。若曰‘国用不足而未可以行’,则臣恐其失之多于得也。”他明确反对以“国用不足”为由,强取民利,认为应“有所不取”,以安万民,以利扩大生产,丰富税源,这样得大于失。
在国家财富积累的战略中,他提出“苟得其人,则凡民之利,莫不备举,而其患莫不尽去。”尽除民患,备举民利,这是通过放水养鱼、安定民生的计策,以求国富民安的长期战略。
煕宁新法,特别是榷盐制度,不仅于民不便,而且“若使小民无以为生,举为盗贼”。为此,苏轼结合自己多地任职的观察感悟,多次上疏,请罢榷盐。
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知登州军州事,担任登州军政一把手。他深为沿海民众咫尺大海,而令顿食贵盐而痛责,上书《乞罢登莱榷盐状》,坦言沿海地区食盐官营专卖三大危害,决乞罢榷。同时,他考虑政府财政问题,提出按市场规则,“先罢登莱两州榷盐,依旧令灶户卖与百姓,官收盐税”。时隔不久,登、莱两州百姓破例获准不食官盐,享此特惠数百年。登州、莱州旧时多县都立“苏公碑”,刻苏轼《乞罢登莱榷盐状》原文以铭记。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
民为邦本
苏轼认为,人民是政权的基础,是天命所系,不可疏远,不可欺辱,因为失民则失国,君王的命脉端在于民心向背。《东坡书传》:“民可近者,言民可亲近而不可疏也。不可下者,言民可敬而不可贱。若自贤而愚人,以愚视天下,则一夫可以胜我矣。一人三失者,失民则失天、失天则失国也。”
苏轼重视“人民本位”,并不意味着他因为同情底层民众而仇视世家大族。相反,他认为大族是一方民望所系,具有维系一方风俗的作用,不仅不能打击,而且应当发挥好他们的表率作用。
对于民间风俗,苏轼继承儒家“五伦”教化传统,提倡顺应人伦情怀,以宽松的规矩教化民众,否则好心办成坏事了。东坡又认为,人民是真正的聪明者,千万不要愚弄他们,更不要违反民意而放纵自己的欲望;如果不恤民情而纵己欲,必然带来极大祸患。
由于深怀“民本”思想,苏轼在从政理事方面,能更多地考虑民众利益,尽可能地为民办好事。他为官一生,所到之处,兴利除弊,深受民众爱戴。在徐州任职时遇大水围城,苏轼与徐州军民共同筑起防洪长堤;在惠州任上,苏轼将皇帝赏赐的黄金疏浚当地西湖,筑苏堤一条。面对北宋激烈的新旧党争,他不是“两面派”,而是坚持于民有利、于国无害的政治原则,力图实现经世致用、富民乐民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