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特别报道
勇闯核医疗“蓝海” 机遇和挑战在哪里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凘源
2021年,我国首个针对核技术在医疗卫生应用领域发布的纲领性文件——《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发布。该规划发布一年来,我国核医学发展加快,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面向未来,勇闯核医疗“蓝海”的四川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又将如何破题?11月16日,在第十届科博会核医学设备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现场,与会嘉宾纷纷建言,共话核医疗的发展之路。
看设备摆脱进口垄断如何补短板
2021年4月,全国首台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在绵阳正式投入使用,打破了核医疗影像关键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垄断。
这台医用回旋加速器源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技术成果转化,由四川玖谊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属国内首创。该设备既可通过质子束打靶生产医用同位素,协助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进行癌症的早期诊断,也可直接用于癌症治疗,目前已在国内多家医院使用。
加速器研制技术在世界高科技领域是一个竞争重点,其产生的核素也是核医疗发展的关键。
“受制于人的根本问题在于核-医脱节,缺乏原创研究,核医疗设备、核素以及生产核素的加速器等依赖于进口,生产的放射性药物基本为仿制药。”中国工程院院士邓建军表示,想要解决问题、补齐短板,就必须要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在2022年的院士建议中提出,全链条布局,解决核医疗自主可控和自主创新问题。”
论坛现场,邓建军院士团队代表正式发布消息,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花瓣加速器研制成功,这意味着在加速器研制领域,四川正在“挺直腰板”。“我们正在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开展核医疗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工作。”邓建军院士说。
看核药发展滞后基础薄弱怎么办
距论坛举办地20多公里外,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医疗健康产业园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园区内,北京先通国际放射药研发生产基地的工程主体已初具雏形。作为一家以有效整合放射性药物研发技术平台和单克隆抗体研发药物技术平台为主,以仿制药研发、生产为辅,研发商业化分子影像引导的靶向药物、精准治疗药物的创新型医药企业,中国核药市场的未来发展是先通国际高级副总裁金赟最关心的事。
“项目今年6月开工,计划分三期建设,主要包括核素药物生产线和放射化学实验室、细胞实验室、小动物PET、质量研究实验室等研发质检中心。未来,我们希望建成全球管线最多、最智能化的放射性治疗药物研发、生产工厂。”金赟在演讲中介绍,公司在四川主要专注于创新型肿瘤治疗核药领域,力争2024年7月正式投产。
在金赟看来,中国的核药市场相比全球,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薄弱且核药产业链不完整,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人才缺失、研发成本高、创新难度大、生产工艺不成熟等。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多重利好政策相继出台,刺激了中国核药市场迎来爆发期。”金赟表示,进一步激发中国核药市场活力,不仅需要做好顶层设计,还需要核药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同时在市场培育、资本支持等多方面同步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