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红桥”五岔子大桥主设计师孟祥勇:7年把现有桥式都修了一遍


  • 孟祥勇参与设计的五岔子大桥。 受访者供图


        

    □陈丽霏 汪衡 王于丹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寰
      古诗观“桥”,从“暮烟秋雨过枫桥”到“曲渚斜桥画舸通”,遍布各地的历代桥梁跨越山水,将建筑、艺术与技术和谐相融,桥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桥梁建筑既要满足功能性还要满足观赏性,桥梁景观应运而生。
      2020年,位于成都高新南区府河沿线的五岔子大桥火遍网络,一跃成为成都最具代表性的地标建筑之一。将一张纸条的一侧旋转180°后与另一侧相连,可以形成一个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无限之环”,即“莫比乌斯环”,而将这一创意用来建造桥梁,就诞生了国内首座“莫比乌斯环”式异形拱桥——成都五岔子大桥。
      孟祥勇就是这座魔幻网红桥的主要设计师之一,他和他所在的西南交大土木工程设计团队参与了包括五岔子大桥、天保湾大桥、云龙湾大桥在内的众多桥梁设计。对于桥梁设计,他曾与自己定下一个十年之约。

    谈过去
    大河桥上走出的理想
      孟祥勇的东北老家有一座“大河桥”,这座不大的大河桥却为他埋下一粒事业的种子。小学三年级时,孟祥勇的班主任组织了一次参观描写大河桥的活动,从那以后,桥梁这种构筑物在他脑海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中学时期,大河桥是孟祥勇去镇上求学的必经之路,一次次的路过让正值少年的孟祥勇逐步加深了对桥梁的了解与思考。
      2003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对未来迷茫的孟祥勇找到班主任询问。“你未来最想干什么?”“我想修一座像大河桥一样的桥。”“那你报土木工程专业吧,这就是干这个的。”正是这段对话,开启了孟祥勇追逐梦想的脚步,他考入了土木工程的摇篮西南交通大学。
      硕士毕业后循着自己内心的热爱,孟祥勇走进西南交大土木工程设计团队,开启了他的桥梁建筑师生涯。从业之初,他为自己定下了一个十年之约。“我要在十年间把现有桥式梁式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都修一遍。”一腔热血的他许下这个心愿,而身处一个勇于挑战的团队,让他用了不到7年就已提前完成这个约定。

    谈实践
    创新中求发展
      土木工程是一个注重经验的学科,过往的经验技术、经验优势一直在行业里发挥余热,这一特性也让部分从业者对创新保持谨慎的态度。但孟祥勇所处的西南交大土木工程设计团队却一直勇于寻求突破,他们鼓励将“创新”作为常态化理念植入思想,并始终保持“求欲”的精神,不断地吸收与创造。从通济桥到五岔子大桥,从天保湾大桥到桂龙大桥,孟祥勇和他的队友们一次次用作品展示他们在桥梁美学、结构、舒适性上的突破成果。
      五岔子大桥的“莫比乌斯环”实践落地就面临许多挑战,如何控制结构的尺寸保证通过轻盈的体量把桥体现出来是这个团队面临的最大难题。为了将理想变为现实,团队进行了大量论证分析和理论研究,最终在西南交大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五岔子大桥完美地呈现在了世人眼前,这也是成都地区首次将人行桥舒适度分析的概念融入人行桥建设。
      而他们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应,2020年五岔子大桥在网络爆红,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对此孟祥勇表示:“完全超出预期,但我们一直有信心这个项目会成为一个地标性建筑。”

    谈未来
    云程发轫,万里可期
      桥在水上山间,凌空越阻,千姿百态。身处四川的西南交大土木工程设计团队在川南、川西独特的地理环境下积累了丰富的桥梁建造取材经验,孟祥勇的第一个“集桥式”的计划已提前完成,但他在“集跨度”上还有一个心愿。因成都地区地处平原,桥梁的单体规模没有那么大的需求,这也成了孟祥勇在作品体量跨度上的一个遗憾。所以谈到未来计划,他希望下一个十年能参与完成一座千米级别体量跨度的工程。“在成都地区我们有行业顶尖学府,还有许多懂技术、有担当的从业者,可以说我们有能力应对和解决在桥梁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对自己和团队很有信心。
      谈到团队的未来发展,他们力争在大跨度桥梁研究与设计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桥梁工程智能化设计、制造、管理养护等方面研究取得新成果;在保证桥梁功能前提下更多、更好地融入人文场景与公共空间,提升行人参与度与体验感,同时注重绿色低碳设计,贡献更多的设计作品;以“一桥一景”助力成都公园城市的发展建设。
      下一步,他们会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桥梁设计,这种理念将在明年通州问世的6座景观桥里得到充分展示。

      孟祥勇
      四川西南交大土木工程设计公司技术骨干,直属三院院长,总经理助理,四川省优秀青年工程勘察设计师,高级工程师,先后主持、参与完成五岔子大桥、天保湾大桥、云龙湾大桥等大型桥梁工程的设计工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