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行健不息八秩路 积健为雄成体魂
-
美丽的校园。成都体院新校区大门。
□程体轩 (图片由成都体育学院提供)
秋日朗照朝气盛,步入武侯祠旁的成都体育学院(以下简称“成都体院”),校园内丹桂飘香,素雅质朴。阳光下的田径场弯道如虹,与庄严的教学大楼交相辉映,彰显着“体魄与精神并重”的理念,映照着这所学校积淀而成的精神气度——“行健不息、积健为雄”,这8个字即为成都体院校训——包含体育“动”“健”之意蕴,强调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积聚力量,而成就雄强浑厚之大气!这正是这所学校80载过往的写照,更昭示着她美好的未来。
一本岁月尘封的同学录 映照家国情怀
在成都市档案馆,藏有一份1944年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四川体专”)毕业生的同学录,这份同学录编印严谨,内容丰富,包括封面、校史、毕业合影、序言、班史、教职员名录、毕业学生名录和个人照片等,历经岁月的沉淀尤显珍贵。文字排版按照当时的阅读书写习惯,皆为从右至左、竖排成行。同学录的主人公,是该校第一届二年制师资专科的10名毕业生,同学录“校史”篇中的文字显示,“本校创始于1942年秋季……1943年春……迁蓉筹设”。这是成都体院的前身——四川体专诞生与创立的“见证”。
同学录封面上有题字——“行健不息”,这正是校训的前4个字。在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时期,这4个字代表了国人的心声,饱含着题字长者对学子们的希望与勉励。正如同学录的序言中所写:“体育教育实为我国当前教育上首要之图而不可忽视者也……诸君以后即将服务于体育界,尤应时时顾念体育之重要性,对国家民族有所贡献,以尽此重大责任,勿负国家培植之至意。勉之勉之。”
今天,当我们穿越历史的尘烟,仍然能深切体会到当年社会对体育价值的认知和学子们强烈的“强身健体、发愤图强、报效国家”的担当,家国情怀,拳拳之意,历历在目。在初创时期,这所学校历经波折,颠沛流离,校址和校长几乎一年一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才得以步入稳定发展阶段。1950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接管该校,曾短暂使用“川西体育专科学校”之名,此后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1年2月,学校迁至武侯祠旁的甫澄中学校址(现址),开启了一段崭新的征程。1953年,在全国院校调整中,成都体育专科学校转为“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现名。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的高等体育学府,成都体院为全国特别是西南地区的体育和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一张弥足珍贵的照片 见证风雨历程
在成都体院校史展览馆中,陈列着一张大幅单人照片,经常会吸引参观者驻足观望。照片中的老先生,安详而又笃定。他就是成都体院办学历程中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一代“武医宗师”的郑怀贤教授。20世纪30年代,郑怀贤因其精湛的武技和医术在国内享有美誉。1936年,在柏林奥运会上,他的“飞叉”绝技震惊四座,威名远播。20世纪40年代末,郑怀贤开始担任四川体专的教授,一直到1981年辞世。
1957年,在时任党委书记胡晓风同志的带领下,学校开始组织人员对郑怀贤特有骨伤诊疗手法进行研究,追踪整理了1000多例病历,积累了大量宝贵资料。1958年,学校成立附属体育医院,开创了中国体育医院之先河。1960年,经国家体委批准,学校增设国内首个运动保健系。在此过程中,郑怀贤都是重要的发起者和参与者。此后,学校将中医药物手段运用到运动创伤防治和运动疲劳恢复等方面,形成了研究优势与特色,并在国内率先开启了运动医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探索之路,获得“国家队队医摇篮”的美誉,为社会贡献了两所三级甲等医院。
在郑怀贤的推动下,20世纪50年代开始,学校武术专业也发展起来,汇聚了王树田、肖应鹏等一批知名武术家。中医骨伤科和武术曾被贺龙元帅称为“成体两枝花”。这一时期,学校还开启了体育史料的整理及对国外体育史专著的翻译工作,整理和编著了新中国首批体育史料集,这些成果惠及广大学子和研究者,引领着我国体育史学科的发展,学校“以体为本,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办学特色也由此发端。每当师生们回望那段激荡人心的历史,会更知探索之伟大、更感意义之深远。
一段激流勇进的探索 书写奋进篇章
改革开放后,成都体院孜孜探求着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积极推动体育基本理论、体育史与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一批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研究成果,在体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1988年至1993年间,以学校中青年教师为主编著的23册《现代体育科学丛书》陆续出版,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并多次获奖。这一丛书对我国体育经济学、体育哲学、体育美学等体育学交叉学科建设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进入新世纪,成都体院抢抓机遇,拓展学科专业布局,率先开办了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经济学(体育经济方向)、英语(体育外语外事方向)等7个非体育本科专业,全面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的跨越。2006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学校提炼总结的“以体为本,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得到广泛认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体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013年,学校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并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三个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的体育院校。2021年,在东京奥运会上,成都体院学子勇创佳绩,获得1金2银1铜以及1个第4名。成都体院人以赤子之心和不凡业绩铸造着新的荣光。
走在新时代奋发图强的新征程中,学校开启了一场使命驱动的系统改革,提出把“提升学科建设的牵引力、综合改革的驱动力、干部队伍的执行力”,作为学校奔跑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的“三驾马车”,并以此作为当前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和动力牵引,坚持将“高质量发展”放在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价值追求的首要地位。
岁月如歌,学校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一代代成都体院人坚韧执着地追求发展,学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高,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明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今天的成都体院,在校学生达11000余人,教职工900余人,开设有22个本科专业,拥有体育学博士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和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成都体院体育学进入A档,位列全国第三,体育学和运动医学被列为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经过多年的坚守与努力,学校形成了“办学传统塑风格、改革创新聚活力、多元服务拓影响、内涵发展上台阶”的办学思路;凝练出“建设特色鲜明、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应用研究型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办学定位;构建了“以体育学为主体,运动医学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体育”学科格局。
2019年2月,成都天府奥体城暨成都体育学院整体迁建项目正式开工。在美丽的三岔湖畔,一座集教育、体育、医疗、文化、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现代、美丽、开放、智慧的大学校园,正生根发芽,茁壮成长。80年的历史积淀,赋予了成都体院从容起步、继往开来的内在底气,“行健不息、积健为雄”成为新一代成都体院人砥砺前行再出发的深沉力量。站在新起点上,成都体院人满怀豪情,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广纳四海英才,努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向世界一流体育大学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