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风景好


  • 平昌县板庙镇大石社区建成的“童话小镇”。 平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2021年5月,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高川乡茅香村群众在重建后的新房前合影。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2013年芦山“4·20”强烈地震震中四川省芦山县龙门镇,在灾后重建和乡村振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省筹展办供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举全省之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绝对贫困全面消除。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四川接续奋斗,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生动而有力地诉说着这些业绩。本期《天府周末》推出专题报道,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展品,讲述乡村振兴背后的四川故事。

    从种树到种药
    一个“重组家庭”的新生之路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如波
      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中央综合展区,第六单元“全面推进社会建设 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展出了一张全家福,下方的说明是“图为2021年5月,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高川乡茅香村群众在重建后的新房前合影”。
      图中人物究竟是谁?这张全家福为何亮相展览?经过多方查证,11月7日,记者与照片拍摄者、新华社记者江宏景取得联系。据他介绍,全家福中的13个人,分别是茅香村村民林兴聪、李芸香夫妻俩,以及家中的老人、孩子。
      原来,林兴聪、李芸香各自的伴侣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遇难,2009年初他们重组家庭,共同照顾双方的5个老人和3个孩子。2009年大年三十,林兴聪和李芸香正式办理结婚证,成为安州区首例重组家庭的地震受灾群众。得知这一情况后,江宏景便开始跟踪拍摄这个特殊的家庭,10多年来一共5次登门拜访。
      这些年来,江宏景见证了这个特殊家庭年复一年的悄然变化。地震后,夫妻俩在李芸香家的房屋地基上,自己设计修建了全木结构的两层楼房,还在门口挂上了李芸香亲手制作的“家和万事兴”十字绣;后来,两人用自筹的3万多元加上国家各项补助近4万元,以及申请到的3万元低息贷款,在旁边又新建了3间木屋。
      如今,3个孩子也各自结婚成家,并有了下一代。去年5月4日,趁着一家老小“五一”期间回家团聚,江宏景再次来到茅香村,不仅为他们拍下了这张亮相“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的四代人全家福,还有大量劳动、团聚和日常交流场景。在他眼中,“他们家就是典型的川西山区善良、吃苦耐劳、勇于面对困难的一家子。”
      11月7日晚7时,记者与照片中的男主人公林兴聪取得联系。“要是再早1分钟,你多半打不通我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原来,这一整天,夫妻俩都在海拔近2000米的山里干活,晚上才回到有手机信号的地方。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下,茅香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由传统的种植经济林木,逐渐发展为林下种养结合等复合模式。2019年起,林兴聪、李芸香也开始在当地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务工。每次上山,夫妻俩需要坐车40分钟到达临时工棚,通常一个星期吃住、工作在山上,随后回家用3天左右照顾老人、打理家务,如此循环往复。“最近主要在山上整地、施肥、薅草。”林兴聪说。
      如今,依靠在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务工,林兴聪、李芸香每人每月能挣3000多元;他们还在自家的20多亩地里种上了重楼、赤芍,按目前的市场价格,过几年成熟后能卖十多万元。林兴聪算了一笔账:与过去种植经济林木相比,夫妻俩的收入增加了两到三成。“周围都是大山,风景好,做活路心情也好,不累。”
      他们的3个孩子中,两个在成都工作,一个在安州区秀水镇开理发店。逢年过节,一家四代总会回到茅香村团聚,其乐融融。“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勤劳才能致富,我现在身体还很健康,做得动这些‘手脚活路’。”已经年满60岁的林兴聪仍“不服老”,要和妻子继续给孩子们做榜样,让他们在各自岗位上把工作做好。

    地震废墟变“4A级景区”
    农家乐里“纸上烤鱼”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婷 薛维睿
      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一张雅安芦山乡村的照片唤起不少参观者难忘的回忆。照片上,绿油油的田地包裹着村庄,这片绿色一直绵延到远处的青山,映衬着天际线上的蓝天白云。晴空之下,是一排排青瓦黄墙的小房,银灰色的公路蜿蜒,围绕着错落有致的房子,水田上泛着波光,仿佛是一颗颗碧玉上镶嵌着银丝——这是2013年芦山“4·20”强烈地震震后,在灾后重建和乡村振兴中发生的新变化。
      “秋天刚刚收了苞谷,这几天种了油菜,明年三四月份就能看到黄色的油菜花了,到时候榨油。”芦山县龙门镇致富带头人骆大芬,就是图中这座村镇的居民。最近当地旅游服务业进入冬季淡季,她把农家乐“龙门山庄”之前做游客体验摘菜的地方,换种了自家粮食。“夏天是旅游旺季,我们这儿空气好又凉快,大家来这儿避暑,生意还不错,一天可以住下100多人。”
      当年地震发生时,骆大芬的家和工厂严重受损。她的工厂曾年产千万个粮食袋,占地十几亩。“机器被砸坏成了一堆废铁,只能卖掉。”当时正值产业升级,骆大芬一面在政府的支持下转变了自己的思路,开始学习做服务业,接受当地为她提供的服务业方面的培训和政策优惠。另一面,受损的房屋重新加固修好,骆大芬把以前的平房修成了现在的多层抗震小洋楼,有了属于自己的农家乐,日子开始慢慢变好。
      芦山县龙门镇的不少村民在地震后,像骆大芬一样闯出一番自己的小天地。李连强就是其中之一,之前他在攀枝花、云南开货车务工,地震发生后家里房屋受损,两个孩子分别上初中和小学,需要人照顾。政府以补贴形式为大家重建了房屋,李连强有了自己的房子后,索性就安心返乡待在家里,开起“李二哥特色纸包鱼”餐馆。每天早晨,新鲜的雅安活水鱼运到李连强家中,李连强一边准备十几种盖码的香料,一面把鱼养在餐馆后的鱼池里,客人来了就抓起活鱼下锅,用当地特色的油纸包裹起来慢慢煎烤,香气四溢、滋味鲜美,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
      “你的美团外卖已自动接单。”如今,李连强的纸包鱼还做起了外卖,遇上疫情也不用担心:“外卖单占我们总单的40%。”李连强说,现在每天卖30多条鱼,多的时候可以卖70多条,他的纸包鱼遇上旺季,加上店里的其他烧烤一起,一个月收入能过万。现在,46岁的李连强一个娃娃在读大学,一个已经成家立业了。“工作没有不辛苦的,但在家人身边就觉得很好,我们这儿不会被暴晒,山清水秀的,4A级景区就在旁边,生活起来也舒服。”
      龙门镇是“4·20”芦山强烈地震震中。地震发生后,按“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思路,龙门镇在满目疮痍中重生,创建起“产村相融、农旅融合”的崭新图景。如今的龙门镇,“园区变景区、新村变景点、田园变公园”。
      芦山县龙门镇青龙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刚介绍,当地坚持融合发展,通过以农造景、以景带旅,将龙门古镇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被评定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特色乡镇”,将全乡6个村全部建成省级幸福美丽新村,打造1个省级休闲观光产业园,培育以乡村农家游、生态奇观游、采摘体验游等为主的旅游新业态,发展星级农家乐、乡村旅馆、家庭农场98家,上半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近1000万元。

    大巴山深处
    石头村变身“童话小镇”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边钰
      绿色的山峦环拥着五彩斑斓的欧式建筑,这座长在群山里的“彩色世界”,让曾经贫穷的巴中市平昌县板庙镇大石社区吃上了“旅游饭”。正在北京展出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这张反映该社区建成“童话小镇”的照片,将一个村的蝶变娓娓道来。而这也是近年来平昌县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大力发展乡村特色生态观光、休闲体验、康养度假等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生动写照。
      大石社区坐落于平昌县板庙镇西南方向。“以前这里叫大石村,地处大巴山深处,因为路窄坡陡石头多,也被当地人叫作‘石头村’。”王万平是大石社区党总支书记,也是村里土生土长的人。他记得,过去道路未通,村民要去平昌县城里卖农产品,需要绕道走上50余公里。
      变化始于2015年。经过当时大石村第一书记孙海峰多次争取协调,在市县两级政府的支持下,2017年4月,大石村五社至桥沟村2.8公里联网路得以硬化,省道101线也修到这里,并穿村而过。“道路打通后,我们到平昌县城的距离缩短为15公里,再加上附近有白衣古镇、三十二梁景区等,我们就想着打造一个景区,和其他景区联动,形成一个旅游环线。”
      2016年,随着道路建设的推进,大石村正式启动“童话小镇”建设。如今,大石社区核心区47户民居建筑风格以欧式为主,集休闲广场、体育运动场地、观光步道、儿童游乐园、乡村酒店、滑草场等,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康养度假为一体。斑斓的建筑、独特的乡风民俗,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人气有了,在外打工的村民也纷纷返乡,吃起“旅游饭”。村民杜红波就是其中一名。2016年,瞄准家乡发展的新势头,他从外地回到家乡,做起民宿,“一年收入近10万,还不用背井离乡!”杜红波说,如今孙翠林、张国均、吕满、杨希军、李春梅等村民和他一样,选择留在家乡发展。他们办起民宿,做起餐饮,“钱包鼓了,日子也越来越美。”
      与此同时,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画家罗中立因油画作品《父亲》声名鹊起。这幅画作的“父亲”原型就是双城村村民邓开选。油画《父亲》被认作是当代美术史上的里程碑,双城村也有了“父亲的村庄”的美誉。
      周银平是双城村党总支书记。他介绍,2021年11月,他们启动了“巴山美村·父亲原乡”乡村振兴特色示范区开工建设,采用“无痕式”规划、组团式布局和生态化改造,将村里分为春风田园组团、邓家大院文化组团和老屋湾康养组团,修旧如旧保留民居原貌,用一砖一瓦唤起乡愁记忆。这一示范区的建设,也引起罗中立的关注。他多次回到双城村,对项目实施给予艺术指导,同时牵线搭桥,邀请四川美术学院相关负责人多次来双城村考察指导。
      “四川美术学院与平昌县多次沟通洽谈,决定把双城村设立成四川美术学院乡村振兴实习创作基地。”周银平说,今年10月,示范区对外开放。如今,村里建有罗中立美术馆、农创记忆馆、生态传承馆、乡村记忆馆和乡艺民宿酒店,是集艺术创作、民俗、民宿、乡村美食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集散地,是全国独具乡村文化、乡土艺术、乡愁情怀的《父亲》打卡地。
      “本来因为疫情还担心客流量,没想到现在很红火,民宿要提前预订才有房源。”周银平介绍,村里现在打造了42套民宿,民宿的火热,也带动更多村民加入。
      两个村、社区的变化,并不是个例。在平昌县,更多的乡村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平昌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为了带动越来越多乡村“活起来”“火起来”,平昌正广泛开展文化振兴样板村镇创建,助力巴山美丽乡村建设,让村子更美,烟火气更浓,人气更旺。

    乡村旅游
    助力“沼气第一村”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成博
      上世纪70年代,遂宁县横山区凯歌公社二大队(今遂宁市安居区常理镇海龙村)作为沼气发展的先进典型,被誉为“中国沼气能源革命第一村”,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众多参观者前来学习取经。而今,沼气早已被接入家家户户的天然气所取代,但依托深厚的沼气文化,当地又创建“海龙凯歌”农旅园区,以文旅融合的方式,成功打造“四川省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
      正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四川展区的一张照片让观众看到了发展乡村旅游给这里带来的新面貌。
      “发展沼气,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横山区凯歌公社二大队(现名海龙村)来说,也是条件所迫。”11月7日,遂宁市安居区常理镇海龙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吴春花向记者回溯了海龙村与沼气的渊源。“当时的海龙村一带,因为自然条件差,人多地少、缺柴少炭,村民的煮饭、照明都成问题。”
      在艰苦的现实条件面前,1970年8月,横山区决定派出一批干部,外出学习沼气建池技术。回到遂宁后,在全区抽选18名石匠成功试建了一口容积为4立方米的长方形条石结构沼气池。第一口沼气池建设成功后,附近社员先后建池22口。
      “但是这种长方形的沼气池存在密封性不好、气压不稳定的问题,影响了沼气发酵,所以效果并不理想。”吴春花告诉记者,之后,工匠们不断研究、反复试验,终于研发了改良后的坛子式沼气池,这也是全省建成的第一座坛子式沼气池,成功提升了沼气发酵效率和气压,“很快,这种坛子式的圆形沼气池在整个生产队推广开来,到1973年,海龙村基本实现全村沼气化。”
      通过发展沼气,横山区用一股蓝色火焰成功解决了生活能源短缺的问题,遂宁县横山区成为20世纪70年代沼气发展的先进典型。1974年至1975年,陕西、河南、宁夏、湖南等地先后派团来遂宁考察沼气建设。
      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村民大量外出务工,家畜养殖锐减,能源需求降低,沼气原料短缺,沼气在海龙村一带逐渐被舍弃。根据海龙村2018年的统计,全村摸排出203口废弃沼气池,其中25口较为集中。
      这些沉睡的沼气池能给海龙村带来什么?深挖沼气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成为海龙村给出的答案。通过还原老旧沼气池面貌,当地重点打造的“海龙凯歌”农旅园区今年4月29日正式开园。
      以“沼气文化”为脉络,“海龙凯歌”通过场景还原建设了供销社、文化大礼堂、农耕文化馆、沼气陈列馆等景点,让游客能够沉浸式体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产生活情景。同时设置航天育种蔬菜基地、非遗工艺坊、校园文创基地等点位,展现海龙村幸福乡村新貌及乡村振兴成效。截至目前,园区已累计吸引游客7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700余万元。
      种种变化中,最令吴春花感到欣慰的,是伴随着乡村旅游的持续深入发展,很多常年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来了。“以前,海龙村的常住人口大概100来人,且以老人和小孩为主,这两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了700人左右。从园区的运营维护,到配套的餐饮、服务,发展乡村旅游所提出的新要求,成为吸引村民回乡就业的新机遇。”
      据介绍,下一步,遂宁市安居区还将以海龙村为核心区,着力打造内外两条环线,壮大稻香、荷香、果香三大特色农文旅结合示范片区,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和农文旅融合体验景点,带动周边“2镇7村”进一步做大农文旅融合发展这块“蛋糕”,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