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奋进 广元市昭化区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


  • 诗画山水,大美昭化。

        

      广元市昭化区,古称葭萌,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嘉陵江、白龙江等穿境而过,水域面积达14400公顷。昭化区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生态立区”放在发展首位,聚力发展生态经济,深入推进环境优化工程实施,努力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促共赢。
    □邢斌 李长生(图片由广元市昭化生态环境局提供)

    这十年,生态空间不断优化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厘清开发与保护的关系。10年来,昭化区不断强化生态空间分区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明确城乡发展环境质量底线,切实加强柏林湖国家湿地公园、栖凤峡森林公园、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监督管理。目前,全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5.53平方公里、水源保护区面积37.644平方公里等,各类生态功能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2.8%。
      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昭化区加快推进长江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初步建成以森林、河流为基本架构,“多层次、宽领域、功能复合”的生态网络体系,逐步提升生态容量,确保生态用地只增不减,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6.27%。

    这十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精细管理,空气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水平。10年来,昭化区大力推进秸秆禁烧、工地扬尘、煤改气(电)等专项治理,开展“冒黑烟”专项整治行动,完成全区35家非煤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积极培育风力、光伏发电等绿色环保产业,建成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1座、大气监测微站16个,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常年达到95%以上。
      建管并重,一江清水出昭化。10年来,昭化区城乡污水处理厂从2012年的1个发展到37个,设立水源监控系统、污染源在线监测装置、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精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区域环境在线监管平台逐步建立。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扎实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建设全面实现规范化,探索形成“县域大循环、主体小循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路径。境内嘉陵江、白龙江等主要河流水质均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
      有效防控,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10年来,昭化区关闭24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建成压缩式垃圾中转站26个,全面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区)处理”的四级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体系,生活垃圾“收转运处”覆盖率达100%。完成全区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重点企业用地信息采集和污染地块土壤污染治理修复。

    这十年,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昭化区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努力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等生态经济的优势。
      有机农业加快发展。“4+2”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初步形成,高效发展生猪、蔬菜、烤烟产业,加快发展肉羊(牛)、蛋鸡、稻鱼稻虾、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三品”提升工程扎实有效,建成省级农业园区1个,市级万亩现代农业园区8个,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省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个,认证有机食品17个、绿色食品12个。
      深度推进文旅融合。昭化区充分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全域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三国文化、民俗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初步形成,2021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6.687亿元,是2012年的6.35倍。大力推进昭化古城二次开发,蜀道游客集散中心、昭化西市、光亮工程等项目全面建成,古城景区综合配套设施显著提升,平乐旅游区、柏林古镇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1年,昭化区成功入选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名单。
      持续做强生态工业。立足生态特色产业,昭化区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中粮油脂、美好世家、冰鸟天然矿泉水等一批重点企业落户昭化,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2021 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36893万元,是2012年的2.05倍。昭化区坚持走质优效高、绿色生态的工业发展之路,建成以污泥集中处置为带动的环保产业园区,绿色家居产业城、红岩临港物流园等的水、电、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一区多园”格局初步形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