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市州观察·达州
-
·图片新闻
立足“大春损失晚秋补”
40万亩再生稻谋突破
-
11月2日,达州市达川区桥湾镇永睦村,村民黎定慧晾晒完今年栽种的4亩再生稻,2400余斤稻谷称量归仓。过完秤,她面露笑容,“亩产五六百斤,与往年相差不多,受干旱的影响有限。”
永睦村有30余年再生稻栽培历史。今年再生稻收割期间,国家统计局达州调查队和达州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对该村“宜香优2115”再生稻示范片进行测产,得出了“亩产319公斤”的数据,认定在达州属于高产。
立足“大春损失晚秋补”,达州今年共蓄留再生稻40.8万亩。与川南相比,川东北地区光热条件有限,蓄留再生稻的优势较小。达州如何推广再生稻?又能否让再生稻产出更高效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地正从产量提升和售粮优价两方面谋求突破。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城霖
推广破难点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走进永睦村再生稻基地,400余亩连片的稻田全都笼罩在斜射的阳光中。“这片田能从早晒到晚。”附近的村民说,光照充足,是永睦村长期在这片田地里蓄留再生稻的原因之一。
记者环顾四周,果然发现这片田地周边的山梁较矮,而附近相对背阴的田地中并没有蓄留再生稻。
永睦村的“地利”不止于此。永睦村党支部书记李映喜说,这里紧邻渠江左岸支流巴河,海拔较低,平均气温相对较高;一条以巴河为水源的小溪穿越田地,也为稻田灌溉提供了保障。
依托便利的水源条件,今年头季稻收割后,8月19日政府组织抽水灌溉缓解旱情,保证了再生稻蓄留面积不减。
今年夏天,达州遭遇高温干旱,大春粮食生产受到影响。永睦村的这一种植习惯为达州市其他地区探索粮食产量提升路径提供了“解题思路”。以光照、灌溉等条件为参照,达州市因地制宜建立再生稻千亩示范片17个、百亩示范点42个,在全市推广带动蓄留再生稻共40.8万亩。
产量求突破
抓住关键、优化技术
在桥湾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任国华看来,永睦村的“宜香优2115”再生稻能实现高产,除了地理条件外,还跟村民多年蓄留再生稻的丰富经验有关。
在头季稻种植之初,永睦村村民通常会选择早、中熟水稻品种,并采取旱育秧的播种模式,让头季稻收割提前10天左右,给再生稻生长预留足够时间。
“稻桩蓄留高度也很重要。”任国华说,蓄留再生稻需要在头季稻收割时,留下40厘米左右的稻桩,“稻桩留短了,腋芽被割掉发不出芽;留长了,腋芽卡在桩节,也长不出芽。”大多数永睦村村民在收割头季稻时能够熟练地把握留稻桩的高度,“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推广再生稻时要总结的经验。”
此外,任国华觉得“产量提升还有空间”。他说,由于再生稻稻桩比头季稻矮,病虫害不容易被发现,发现时可能为时已晚,“接下来要加强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技术培训,让再生稻产量继续提升。”
销售谋优价
做强品牌、打通渠道
从生产聊到销售,原本一脸笑容的李映喜皱起眉头:“售卖很少,多数是村民自己留着吃或送人。”
与头季稻相比,再生稻稻米品质相对更优、口感更好。“但售价与品质没有实现匹配,销售渠道也没有打开。”李映喜坦言,目前销售主要依赖口碑传播,多数是熟人购买,比如不久前几位从城里来的市民一口气买走了黎定慧家的200多斤再生稻稻米,“但这种‘识货’的买家比较少。”
打通更多销售渠道,政府部门也在积极想办法。
桥湾镇党委书记魏伯波说,永睦村正筹备成立专合社,并注册商标,将来实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形成品牌效应,把永睦村再生稻稻米推向市场。目前,商标logo设计、相关注册程序正在推进,预计明年启用。
此外,桥湾镇计划对永睦村再生稻基地统一种植品种,实行专业化栽培管理,进一步做优稻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