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琳:中国空间站的“家装设计师”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莉莎
11月3日,随着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进入“梦天舱”,中国空间站主体结构收官之战圆满完成。对蒋琳所在的宇航室来说,12年的长跑终于抵达终点。
在中国空间站庞大的系统背后,有来自四川的力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设计部(以下简称七院七部)宇航产品总体研究室,承担了空间站物资管理和货运飞船货运保障两个分系统的研制工作。
“我们是空间站‘全屋定制’的供应商,我们研制的分系统就相当于空间站的‘智能管家’”。室主任蒋琳说,舱内摄像头能看到的,很多都是物资管理分系统产品,基本出自我们团队之手。“通俗地说,航天员在空间站吃什么、喝什么、找什么、缺什么,我们心中有数、一清二楚。”
12年来,蒋琳和同事们从零开始,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站稳脚跟,让四川的科技力量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我们能亲身参与人类走向深空的伟大工程中。”
从零开始,他们助力中国航天走向深空
2011年1月,中国空间站刚完成关键论证,即将走入工程研制阶段。过去的三年里,七院七部都在积极谋划一件事——参与承担中国空间站新增的物资管理分系统。
刚毕业5年的年轻设计师蒋琳被宇航室首任主任郭峰神神秘秘叫到办公室,告诉他七部马上要开始参与921载人航天工程三期项目。言下之意是让蒋琳加入。
上大学时看到神舟飞天,蒋琳就有一个“宇航梦”,“没想到真的可以参与宇航事业了!”
兴奋的心情没有持续太久。“接下来的5年是最痛苦的日子。”因为,一切都要白手起家。大到仪器设备,小到食品饮料,数万件的核心舱物资,以及后续对接舱段的所有物资,物资管理分系统都要管。整个项目团队8个人,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但整个分系统涉及近20个细分专业。
“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蒋琳说。机械专业出身的他,在做分系统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中间还研究过不少新领域。因为工作需要,他为“太空冰箱”做过热设计、热仿真,也研究过复合材料动力学仿真等。
在技术经验上,对宇航产品的研制流程和管理几乎一无所知,和一院、五院、八院等前方院所的积累相去甚远。最基础的报告怎么写,也要逐步摸索。
蒋琳举例,“空间站是高度密闭的,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其中有一项指标叫做逸出有害气体,这个指标的要求非常高,一旦空间站内各种“家装设备”逸出有害气体超标,将会对航天员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影响。为了确保整个环境是安全可靠的,“我们基本上把国内最先进的材料挑选了一个遍,大量采用非金属材料,反复迭代、优选,最终达到了这一指标的要求。”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在航天体系中,严慎细实是第一要求,每个细节都经过了上千遍的复核确认和实践验证。任何一型产品一旦出问题,就会进入“归零”程序。每一次归零,是一次“脱胎换骨”般的痛苦。“我参与了团队大部分的产品,成了‘归零’专业户。”但是,作为空间站的“家装设计师”,更是航天员安全与健康的守护人,必须做到吹毛求疵,确保产品经得起考验。
没有航天员的五星好评,任务就没有结束
解决了安全问题,舒适与便利便是下一个重要议题。“我们的目标始终如一,就是让航天员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工作。”在蒋琳心中,没有航天员的五星好评,任务就没有结束。
为了保障航天员在空间站正常的工作与生活,一个空间“小管家”是不可或缺的。“就像一个超市的管理系统,但是更复杂。”蒋琳说。
当这一难题摆在他们面前时,他首先将新物资管理系统所要满足的需求具体化,“第一个,让航天员能够很快捷、直观了解到在轨有哪些物资,哪些是短缺的,哪些需要维修的,哪些是马上要使用的;第二个他要知道这些东西放在哪里”。明确需求后,蒋琳团队采用了二维码、语音、图像识别多模互补的物资信息识别技术,该技术可以实现便捷、快速和准确地识别物资信息,有效提高了航天员在空间站中的工作与生活效率。此次发射的梦天实验舱,就处处“写”上了创新二字。比如将已有的空间站餐桌改头换面,摇身一变为梦天舱内可翻折的大型工作台,成为空间站内最大的维修操作平台。已有的软质收纳袋被升级换代,让其为可快速折叠收纳的存储盒,巧妙地实现了对“寸土寸金”的舱内空间的充分利用。
从天舟一号到天舟四号,蒋琳都在现场保障发射任务。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升空后就有一个小插曲。当现场欢呼声开始传来,庆祝发射成功,然而蒋琳的心仍然是忐忑的,“欢呼只能代表火箭发射成功了,但是我们的产品还没有数据传回来。”半个小时后,通过舱内的摄像头观察以及几台产品传回的遥测参数,判断整个产品的工作正常,这个时候蒋琳才松了一口气。
到了5月15日,航天器全面测试的数据传回,确定所有产品运行正常后,这一“延迟”近一个月的喜悦终于得以攀上蒋琳的心头。
当被问及十年走来,面临过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时,蒋琳提到一个“新”字:全新的团队,全新的项目。蒋琳从普通设计师,一步步成长为副主任设计师、室副主任、室主任。2017年,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后,蒋琳有了一段空下来的时间,利用这段时间,他和另一位同事,在四个月内系统总结了《宇航项目管理指南》,这个指南三四百页,细到文件模板、审批流程,成为七院宇航事业“压箱底”的研制经验总结。
十年光阴,团队从8人发展壮大到近40人,流程与管理不断完善健全,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心态都在大踏步提升与成长,“我们更加地成熟,更加地强大”,蒋琳自豪地说,“如今我们依然敬畏未知,依然敬畏技术,但是不再恐惧挑战。”
“我们人类迟早是要走向太空,指向星辰大海,这个时间可能会很长,有可能我看不到,但我相信,经过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不懈的努力,它总会来到。”
人物名片
蒋琳
航天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七研究院第七设计部宇航室主任、宇航项目办公室主任。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中国航天基金会航天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