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光辉耀彝区 凉山盛开民族团结之花


  • 彝族火把节盛会。

    彝历年,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

    高山索玛花盛开。

    人民欢歌庆丰收。

    彝族朵乐荷。

        

      巍巍凉山,民族团结之花处处开。6.04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14个世居民族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创造了厚重深邃的文化积淀、异彩纷呈的人文风情,构筑起各民族世代和睦共处的精神家园。
      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还有全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的木里县。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凉山州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团结奋斗、阔步向前、繁荣发展,书写凉山灿烂华章。
      一步跨千年,今朝已圆梦小康。凉山各族儿女沿着民族团结之路接续奋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夯实民族团结根基,打造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新样板。
    □禅心 何流 骆德芬 许倩茹(图片由凉山州委宣传部提供)

    续写“彝海结盟”新时代故事
      1935年5月22日,在美丽的彝海之滨,刘伯承和彝族果基家支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民族团结之歌。
      “我爷爷沙马尔各是当年彝海结盟的主持人,也是见证人,我作为他的后人,理应把彝海结盟的故事讲下去,把民族团结的精神传承下去。”彝海结盟纪念馆管理员沙马依姑说。
      “我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这里已经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在彝海结盟纪念馆里,有一份《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向缅怀先烈的来客讲述长征路上党的民族政策:“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彝海结盟”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实践过程中的一次创举,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运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光辉典范。自此,在党的光辉政策照耀下,凉山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1950年凉山解放,1952年凉山彝族自治区成立,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2021年凉山再跨千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各族儿女齐步迈进小康社会。
      浇灌民族团结之花,脱贫攻坚路上续写“彝海结盟”新辉煌。“从城市来到农村,我从不后悔。让这里的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凯说。
      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无数个像李凯一样的帮扶者奔赴凉山州,帮助凉山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凉山各族人民齐步奔小康,续写“彝海结盟”新时代故事。

    持续擦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金字招牌
      2017年12月,凉山州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国家民委高度肯定凉山州民族团结创建工作,认为凉山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生动实践,为全国民族工作创造了宝贵经验。
      凉山州委、州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以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抓手,持续擦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金字招牌。
      2020年11月1日,《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颁布实施,为凉山州依法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凉山将每年火把节前一天设定为“民族团结进步节”,火把节当月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
      凉山州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景区、进寺庙等“八进”活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不断走实走深。
      民族工作纳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挥党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开展民族干部教育培训,一大批民族干部人才茁壮成长,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在各行各业中的带头作用逐步发挥,优秀民族干部不断涌现,为凉山州民族工作不断注入新动力。
      凉山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州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民族团结交融发展,续写彝海结盟新时代故事”。以加强各民族团结和谐交往交流交融为目标,常态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深入人心。

    民族文化事业百花齐放繁荣发展
      背依青山、面临邛海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内,陈列着详实而丰富的有关彝族奴隶社会制中的政治、经济、历史等内容,这里是了解凉山彝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凉山州大力推进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建设,加强民族传统经典、民俗文化、民族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文化艺术挖掘、整理、保护工作。
      全州共有彝族漆器传统技艺等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彝族“火把节”被遴选为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推荐项目;泸沽湖摩梭文化有“人类母系社会活化石”之称,彝族歌舞服饰、藏乡风情等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
      以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凉山文化事业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重点推出的民族音乐剧《彝红》、电视剧《彝海结盟》、火秀《阿惹妞》等优秀民族文艺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凉山州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新开展“一村一幼”、学前学会普通话等试点工作。凉山州“学前学普”行动写入《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获得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冕宁彝海村:“彝海结盟”所在地
      有没有什么地方既可以了解红色文化,又可以在原生态环境中感受大自然?
      有!这里曾是刘伯承和小叶丹歃血为盟之地,见证了红军长征途中“彝海结盟”的光辉灿烂历史。这就是坐落在大凉山冕宁县北边的彝海景区。
      冕宁是“长征”一词的诞生地。一件件红军遗留物品,为彝海景区增添了红色记忆。这里青松苍翠,芳草盖地,各种山花争芳斗艳,湖面有野鸭成群结队,山川树木成就了彝海独特的自然风光。
      一次良好的旅行体验,一定离不开景区的精心维护和营造。为保护好彝海景区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冕宁县彝海镇严格实施禁止乱砍滥伐、大力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动物的生态保护措施。
      近年来,冕宁坚持红色文化引领的理念,打造具有红色意义的旅游体验。彝海镇彝海村还充分结合景区的旅游资源,引入合作企业建设“彝海结盟”红色文化景区,将村民吸纳至景区工作,解决了当地110多户村民的就业难题,增加了群众收入。

    西昌海河社区:民族团结一家亲
      一早,西昌海河两岸就来了很多散步的市民。“现在这里环境好,非常适宜休闲、运动。”西昌市民宋伟说。
      宋伟口中的“环境好”,与西昌新村街道办事处海河社区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有着重要联系。
      自西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以来,海河社区以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目标,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的宣传方式,常态化推进“十进十创”等一系列创建工作,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海河社区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新时代志愿服务队”“帮帮团”等特色志愿者服务,让各族群众时刻感受温馨和谐。
      同时,按照各族群众需求,分类搭建各类服务平台。针对儿童,开展四点半课堂特色精品活动;针对老人,提供免费理发、健康检查、健康讲座和捐赠等系列活动;在凉山州农业学校打造彝族刺绣基地、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基地,让民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各民族群众在生活中共居、共学、共事,实现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