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根钢管、一块木板、一张棉布的神奇旅程

    一张折叠床的“变身记”

  •     

      “1500张折叠床,明天就可以发货!”10月25日一早,成都市鑫宏威野营装备器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鑫宏威公司”)总经理刘新伟接到来自广元的应急保供订单。为保障疫情防控等应急保供物资的供应,鑫宏威公司20多条生产线开足马力,全力以赴保订单交付。
      钢管、木板、棉布等原材料,是如何从生产线上“变”成折叠床的?记者走进鑫宏威公司,去一探究竟。
    □周炫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忆

    一张折叠床的“变身”,需要哪些步骤?
      在刘新伟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鑫宏威公司的精加工车间,在这里,一根长约2米的钢管,开始了它的神奇旅程。首先是第一道工序——切料,只见这根钢管被切成不同尺寸,然后,变短的钢管被弯曲、打孔,并装上连接件。在经过几道工序后,数台焊接机器人熟练地在弯曲的长钢管上焊上短钢管,一个床架就形成了。
      “我们去年引进了智能机器人焊接生产线,1个机器人可以当4个焊工,效率提升了好几倍。”鑫宏威公司总经理助理王何强说。
      床的前腿、中腿、后腿部分,因为需要折叠,连接件特别多,焊接之后还要返回铆接工序安装连接件,再进行二次焊接。接下来,这些变成床架和床腿的钢管,被送到喷涂车间。工人把它们挂在高高的架子上,一排排整齐地进入淋浴间“洗澡”,待洗净后在其表面喷上一层环保漆面,并放入烤箱,经高温烘烤后,床架和床腿变得锃锃发亮。
      这一条全自动喷涂流水线,全长160米,整个过程机械化程度很高,全程用时大约40分钟,只需 12个工人操作。
      在打板车间,几十个工人正忙着给木板套上一层泡沫板,再穿上棉布“衣服”,进行固定,制作成床板;在注塑车间,智能注塑机源源不断产出垫脚、垫托等辅材……这些床板、垫脚等运到组装车间,工人们将床架、床腿和床板进行组装,安上垫脚后,一张折叠起来只有0.75米宽、0.2米厚,摊开之后有2米长、0.75米宽的折叠床就成功下线了。

    一个应急保供企业,怎么“拼”在四季度?
      采访期间,记者在鑫宏威公司的门口看到,货车排起了长队,原材料堆放在道路两旁,仓库里折叠床、帐篷堆成了小山,连办公楼的门口空地,都见缝插针布置了一条打板生产线。“没办法,厂房实在不够用。”刘新伟说。
      鑫宏威公司成立之初主营产品是面向大众的野营帐篷,后来慢慢转型为提供帐篷、折叠床、折叠桌椅等应急物资的应急保供企业。
      “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要按时保交付。”王何强说,目前最要紧的是招聘工人,还有100名工人的缺口,“争取人员能早日到位,迅速将他们培训成熟练工。”
      对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刘新伟有了新的谋划,“今年正在启动占地120亩的新厂区建设,争取明年下半年投用。新厂区将继续拓展应急物资的产品线,瞄准轻量化、便携化等方向,进行更多的产品研发和生产。”
      在刘新伟看来,应急物资产业的市场空间非常大,要继续做大做强,提升“四川造”应急物资在全国市场的占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年7月,国家首个应急装备科研联合实验室在鑫宏威公司挂牌,通过和四川大学合作,校企双方将共同研发机动宿营帐篷和机动宿营装备集成应用技术,“后续我们计划追加投资,建设集帐篷研发、中试、生产于一体的总部基地,积极融入面向‘一带一路’的中试产业基地的建设发展。”刘新伟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