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剪裁、绣花到缝纫、包装,汉服工厂每天有500多套汉服出产

    忽长忽短声响中,花纹在面料上“晕染”开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露敏
      成都彭州市西河东路以南,护贤南路以西,是纺织服装业的小型聚集地,每往前走几步,都会有“工厂店”几个大字出现。
      竖领对襟袄、圆领大襟袄、马面裙、十二破裙……一家工厂内的服饰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里是成都重回汉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汉服工厂。10月26日,临近“双十一”,重回汉唐开足马力,从剪裁、绣花到缝纫、包装,每天有500多套汉服出产。
      在服装圈,日产500多套并不是一个高产数字。但与其他服装相比,汉服的制作工艺更复杂、工期更长。“比如,绣花就特别难。”重回汉唐生产跟单负责人胡慧告诉记者。要想让设计好的一片花纹跃然“布”上,绣针引彩线上下穿梭的针数,往往数以万计。汉服工厂的“绣花功”可见一斑。

    千针万线绣华裳
      8时到21时,工厂里最热闹的是绣花车间。
      用金线绣花朵,面积大些,绣花机“哒哒哒哒哒哒哒”;叶子尖尖想呈现出反光的效果,要用淡绿色的丝线,面积比较小,就是“哒哒哒”……忽长忽短的声响中,大片大片的花纹在面料上“晕染”开来。
      这款汉服名叫“溶溶月”,是重回汉唐的人气款。从7月上架以来,这已是它第四次翻单(头一批货卖得好,追加订单的行为),还要生产1000件左右。
      一件完整的汉服,是由很多“部件”拼接起来的,每一个“部件”,又有所不同。单是领型,就分为直领、袒领、竖领、圆领、方领等;袖型分为琵琶袖、半袖、方袖……就如此刻,一台绣花机上绣的是“溶溶月”的领子,另一台绣的是“溶溶月”的门襟,还有一台绣的则是“溶溶月”的后补子(补子,指汉服前后的花纹图案)。
      “后补子上的纹样有圆月、小兔子、蝴蝶、云纹、亭台楼阁,一共要绣5万多针,一件至少2个小时才能绣好。”胡慧介绍。
      这还不是重回汉唐最复杂的纹样。“凤冠霞帔”是汉婚服的一大特色,正在制作的“凤笙玉京”婚服霞帔上大片的流云纹,在样式上参考了明代缂丝六品文官鹭鸶纹补子的云纹,需要重工刺绣,绣成需要60多万针。
      绣花也远远不是汉服制作的终点。比如,“凤笙玉京”的霞帔还要在缝纫车间用仿珍珠点缀边缘。钉珠子需借助人工,“复杂一些的,一个工人一天才能完成几件。”
      其他生产环节也有不少讲究。裁剪中心里,工人们正在对“双十一”新品“汐瑶”的褶裙面料进行定裁。之后,经过高温冷压工艺,尽可能保证褶子的定型效果,做到多次洗涤不散褶。一旁“飞花令”大袖衫的里衬,则采用柔软的水晶绒,“防风保暖,秋冬也能穿。”
      胡慧介绍,以目前这一批次的单量来看,裁剪2到3天,绣花10到15天,缝纫和熨烫包装等后序生产流程,也要花费10天以上。

    千方百计拓市场
      “早期业内大多靠代工厂加工制作,货期可能会和其他服装有冲突,花费的时间还要更久。”在2020年建成自有汉服工厂之前,胡慧负责在代工厂跟单。现在,重回汉唐将制作掌握在自己手里,工人们熟悉工艺,“最大程度保证了汉服的品质和消费者的体验。”
      今年,消费场景减少导致的销量下滑和激烈的业内竞争,是不少汉服品牌共同面对的难题。
      在重回汉唐创始人吕晓玮看来,汉服工厂使得公司有了在压力下喘息的余地和底气:“自有工厂保证了我们能够做出物美价廉的汉服,走线、明暗线的处理、袖子的弧形等细节都要严格把关。同时,它也让我们的一些策略有了落地的空间。”
      比如,他们推出了一些面料、花纹更简约,价格更优惠的汉服,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每个月,公司都在不断上新,想要让消费者看到我们的坚持和进步。”吕晓玮说,“双十一”期间,公司更是推出了20多款汉服,没有自有工厂,就无法实现这样的上新频率。
      2006年,重回汉唐在文殊坊开出了中国第一家汉服实体店。吕晓玮记得,刚开始,每天进店的客人寥寥无几,汉服也只有不到20件。如今,公司已在不少地方开设分店,线上更是拥有数百万的粉丝。
      重回汉唐还在不断寻求订单增长。“以前我们直播和带货的平台单一,现在渠道多种,主播的人手与去年相比也翻了一倍。”吕晓玮说,“双十一”期间,原本每天下午的直播,会从上午一直播到晚上。
      “不管多困难,我们还是要坚持向前走。”吕晓玮相信,在成都乃至全国,会有更多人接受和消费汉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