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黄金”受到各国消费者追捧
一口鲜美的鱼子酱,须在 15 分钟内完成 17 道工序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代强
10月25日,四川润兆渔业有限公司天全基地鱼子酱生产线,生产经理卿勇正在检查维护生产设备。“现在是鱼子酱需求旺季,我们刚刚完成上一轮大生产,马上要开始新一轮大生产。”
国际市场上,鱼子酱被誉为“黑色黄金”,受到各国消费者追捧。中国是鱼子酱最大产地,润兆渔业生产的鱼子酱占全球10%的市场份额。
当天,记者走进鱼子酱生产线,一探“黑色黄金”的奇妙旅程。
给鱼做B超精准判断鱼子充盈程度
天全县二郎山东麓,润兆渔业鲟鱼养殖基地的161口流水鱼池逐一排开。“天全有很好的冷水资源,池塘里的水是高山引流的冰雪融水。”润兆渔业董事长李军说,鲟鱼是冷水鱼,水温须常年稳定在12—23摄氏度。
鱼池内,成群的鱼苗欢快畅游,但它们要长成可以取卵的鲟鱼,至少要等上7年。“要养殖7—15年,才能取卵做鱼子酱。”李军说,成熟期的鲟鱼长2米,体重达200多公斤。取卵前,每年仅饲料成本就达数千万元。
鱼池旁的一台B超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卿勇介绍,通过做B超或鱼子取样,可精准判断鲟鱼体内鱼子充盈程度和质量。
几百米外,就是鱼子酱生产车间。洁净灯将车间照得通亮,技师穿连衣白大褂戴帽子,加工区域一尘不染。“取卵是一套精细的工艺。”技师说,先要将准备取卵的鲟鱼养在6摄氏度以下的冷水中,让它调整到“冬眠”状态,经过两个月时间将体脂调到最佳标准,鲟鱼出水后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加工包装。
鱼卵刚取出来时需要揉搓,就是将其放在金属筛子上用巧劲向下挤压,让鱼子落到下面的盆里,杂质会留在筛子上。
然后是洗卵,用2到3摄氏度的纯净冷水冲洗,目的是把小的杂质去除。经过淘洗后,再把它们放到网台上摊开继续挑选,用小镊子去除破卵或杂质,以保证每一颗鱼子如钻石般晶莹剔透。
“制作鱼子酱时,加盐和搅拌非常关键。”卿勇说,这几道工序多由经验丰富的技师来判断,既要引出鲜味又不能过咸,按照国际标准加入进口食盐后搅拌均匀,力度、频率、次数,甚至方向都需要精准掌控。
技师对照一旁的电子秤,用勺子将鱼子装进罐子里压实密封,操作精确到1克。
从取卵到封装一共17道工序。为确保鱼子酱鲜度与口感,所有工序须在15分钟内完成。封装好的鱼子酱,可在冷藏且无添加的情况下存放超过半年。
“鱼子酱的制作,是心的感受,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繁复的制作技艺、专业技术的考量、工作人员的匠心态度缺一不可。”卿勇说。
稳住出口客户同时不断拓展国内市场
逛完整条生产线,记者发现一个现象: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人工。
“全世界鱼子酱生产都以人工为主。”润兆渔业总经理傅文杨坦言,因其制作精度要求高,市面上还没有精密仪器设备。同时,鱼子酱很“娇贵”,即便是给罐子做外包装,如果用机器封膜,也可能因机器高温而破坏鱼子酱。这是扩大鱼子酱生产规模的一个挑战。
如今,随着消费者饮食理念转变及购买力提升,鱼子酱消费市场前景不断向好。润兆渔业今年鱼子酱订单比去年增长明显。目前,一克鱼子酱市场均价10元左右,优质的可卖到上百元。
抢抓大好时机,润兆渔业正在全力抢占鱼子酱市场。“我们坚持订单生产,近段时间每天都在发货,有库存保障。”傅文杨说,今年国庆假期,鱼子酱生产线满负荷生产,仅国庆后这两周,鱼子酱已发往全球近十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润兆渔业着力抓好上游鲟鱼养殖规模和质量。记者看到,池塘里鲟鱼身上打有数字编号。“从鱼苗、幼鱼到成鱼,全程监控鲟鱼的每一个成长阶段,确保品质。”傅文杨说,公司已在全国多地扩建鲟鱼养殖基地,以梯队养殖方式确保持续供应鱼子。
销售渠道也在不断拓宽。“我们80%的鱼子酱出口。”李军说,最近公司同步开启线下线上销售渠道,在稳住出口客户的同时不断拓展国内市场。
在李军看来,未来三五年,中国或将成为鱼子酱的主流市场,年消费量有望超过100吨。“下一步,我们从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研发,以及市场推广拓展等方面发力,不断完善鲟鱼全产业链体系,将鱼子酱端上更多人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