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基层一线 共享二十大时光


  • 金秋时节,巴中市南江县境内的光雾山,层林尽染,进入红叶最佳观赏期。近年来,巴中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文旅康养产业链逐步成形。 付海旭 摄(视觉四川)

      10月19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忧(左)采访四川长虹技佳精工有限公司自动化项目组经理王勤。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枫 摄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晋朝(右一)在乐山“中国绿色硅谷”采访。冷润雨 摄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君芳
      金秋十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四川日报全媒体推出“二十大时光”专题报道,派出20多路记者,奔赴全省各地。
      从大凉山深处的三河村到阳光灿烂的宜宾三江口,从绿水青山的万源市花萼山到熙来攘往的成都市春熙路,从海拔4410米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到地下2400米的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脚下沾泥土,心中满真情,新闻有力量。
      连日来,记者深入基层一线,深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农林牧区,走进田间地头、街道社区、工矿企业、科研院所等,与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一起,关注盛会、点赞盛会,共度二十大时光,感受砥砺奋进的铿锵足音。

    记录二十大时光
    有振奋有感恩有信心有干劲有期盼
      10月16日一早,记者何勤华和同事赶往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
      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前半小时,三河村收听收看点已座无虚席。人群中,何勤华一眼就看到了村民吉好也求夫妻俩,他们身着干净的彝族服饰,脸上洋溢着笑容。何勤华赶紧拿起相机将笑容定格。
      按下快门的瞬间,吉好也求一家的故事又一次在何勤华脑海中闪过:打赢脱贫攻坚战,吉好也求和全村村民一起从低矮的土坯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在政府帮助下,通过打工、养殖、开小卖部等脱贫,如今人均年收入已过万元。
      同样灿烂的笑容,记者们在汶川县映秀镇乡亲脸上、在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村民脸上都看到了。振奋、感激、喜悦……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巴蜀儿女热烈的掌声、激动的心情,记者们用笔尖、用镜头一一记录。
      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信心——“核心区亩产达700公斤!”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见记者史晓露来采访,46岁的种粮大户王元威打开话匣子,“以前种粮全靠人力,一家人种几亩地都吃力,如今水泥路一直通到田间地头,种粮全程机械化,轻松搞定。”
      有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迫切——
      10月17日,当记者邓涵予再次来到川渝高竹新区南北大道三期邻水段项目建设现场时,听到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连通川渝高竹新区南北大道三期的必经之路——宝竹寺大桥将于10月底全面架通!一年前,这里脚下泥泞难行,目之所及还有数座待征服的土坡。
      有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干劲——10月19日,记者王晋朝换上防尘服,第一次走进乐山市京运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多晶硅拉棒车间,千余座拉棒反应炉整齐排列,近6米高的塔身,让人仿佛置身一片银白的丛林。公司总经理关树军骄傲地告诉记者:“从开建到投产,这个项目只用了83天!”
      到一线去、到基层去,记者们在路上、在现场,带回来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感悟前行的力量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奋斗出来的
      在农村、在工厂、在田间、在高校……与各地干部群众共度二十大时光,记者们在记录中思考。
      10月16日,花萼山深处的达州万源市官渡镇项家坪村,“七一勋章”获得者、94岁高龄的周永开与当地基层党员干部、村民一起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一言一行中,能感受到一名老党员的纯粹,更能受到心灵的洗礼。”记者袁城霖表示,每次采访都会被“周老革命”触动。
      当天下山途中经过“手爬岩”时,周永开看到路边停了6辆车。而车停的地方竖立着一块醒目的警示牌,上面写着“禁止在保护区进行非法穿越活动”。周永开担心有人违规进山:“这里怎么没有设置卡点?他们不能随意进山里!万一在山里抽烟,把山点燃了,后果不堪设想。”周永开担忧,随意进入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人也不安全。老人立刻下车给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打去电话。
      从盛会启幕前的蹲点准备,到盛会期间深入一线采访,采访中的一个个故事、一个个细节、一个个人物,记者们真切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前行的力量。
      在四川长虹技佳精工有限公司冲压件厂,记者吴忧被“80”后工匠王勤感动,细节中的一丝不苟让人印象深刻;在成都天府软件园,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波告诉记者徐莉莎,今年8月极米科技发布了首个适用家用投影的电影色彩亮度标准,开行业先河,对创新的不懈追求令人钦佩;在广元市青川县关庄镇的白茶园里,50多岁的农技员李泉手把手教学,一双粗糙的手,让人觉得踏实……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基层一线的采访报道,让记者们对二十大报告中的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身处伟大时代
    立足广袤大地讲好鲜活四川故事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巴蜀儿女倍感振奋。
      10月20日,记者徐中成从阿坝州马尔康市驱车,来到海拔3500多米的阿坝县贾洛镇勒坤玛村一处远牧点。
      蓝天白云下席地而坐,村干部与村民在贾曲河畔围绕“减牛不减收,转型谋发展”畅谈。大家抢着发言的情形,让坐在一旁倾听、记录的徐中成感慨:“他们有美好心愿,更在为实现美好心愿而努力奋斗。”
      这样的美好心愿,记者们在采访过程中,听到很多。
      记者兰珍再次来到泸定县磨西镇采访,地震的伤痛过去才一个半月,“伤口”愈合速度很快——服装店、小吃摊、菜市场,烟火气十足,家长里短的声音不绝于耳;学校操场上,学生们在跑、在笑,活力满满。
      临时安置点里,一些老人在闲话家常。“孩子们都出去找钱了。党的政策好,正在帮我们重建新家,我们自己也要努力,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安置点大姐乔玲的一番话,让兰珍动容。
      为之动容的,不光是媒体人。自10月16日“二十大时光”专题在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四川在线等多个平台推出以来,受到广大读者和网友广泛关注、热评,记者采写的周永开、王坪村等人物和点位的报道获得上百万阅读、点赞、跟评或转发。
      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收获满满。大家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索:作为媒体人、尤其是青年媒体人,如何才能更好响应党的号召,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答案,在一次次基层一线采访中,愈发坚定:身处伟大时代的我们,一定坚定理想信念,立足广袤大地,讲好鲜活的中国故事、四川故事,记录下波澜壮阔的时代之变,努力成为时代风云记录者、社会进步推动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