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立30年,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

    聚焦智能制造“上天入地” 建设千亿级现代产业新城


  • 位于新都区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的中车轨道交通产业园,成都60%的地铁车辆产自于此。

      9月19日,国内首创时速160公里4A编组的市域快车——成都地铁19号线二期项目首列车在中车成都公司正式亮相。

        

    □文弦 (图片由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提供)
      近日,最高运行速度可达160公里/小时的成都轨道交通19号线二期首列车,在成都市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下线。这列未来将往返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和双流国际机场两大门户枢纽的列车,其车辆及配套设备集合了10余家本地企业,形成了集设计研发、装备制造、装配总成等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群,全面实现整车“新都造”。
      近年来,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坚持“链主聚链属,主链拓辅链”的建圈强链模式,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航空、能源装备等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和生物医药产业,先后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国家级示范试点3个、“四川省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基地”等省级示范试点9个,荣获“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改革创新先进集体”等称号。
      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的前身是新都工业园区,成立于1992年。经过30年的砥砺奋进,功能区面积由3平方公里拓展至60.8平方公里,现已聚集重点企业585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74家、世界500强企业9家、中国500强企业12家,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12个。
      作为新都区经济建设主战场,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未来的目标更加清晰:加快建设“一区四城三典范”,建设全国一流的千亿级现代产业新城。

    经济发展新引擎
    轨道交通、航空等先进制造业强势引领
      “上天入地”,是如今外界对新都区先进制造业的形容。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新都的两大核心主导产业:轨道交通和航空产业,在多年前还是“一张白纸”。
      2014年8月,中车成都公司落户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新都轨道交通产业从零起步,8年间聚集上下游企业60多家,形成年产600辆地铁的整车制造能力,成都地铁车辆60%制造于此,成为领跑西部的轨道交通智造服务创新基地。
      2018年1月,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携手成飞集团共建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新都航空产业从零起步,4年间聚集42家航空大部件核心配套企业,形成大飞机机头制造能力,构建起“头部引领、集群支撑、链式互补”的航空产业生态。
      建圈强链,核心就在于发挥“链主”的聚合带动效应,从而推动重点产业降本增效和集聚提能。
      当前,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正推动轨交片区全面延链强链,加快产业链核心环节落地,提升轨交领域创新水平和全周期服务能力;推动航空片区加快聚链成势,持续增强园区空间承载力、产业引领力、创新带动力,打造全国航空制造业战略集群。
        新都区在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航空两大主导产业的同时,瞄准网络通信、新型显示、工业软件、氢能等新赛道产业,不断增强产业生态集聚力、产业链建构力、高端要素运筹力,推动制造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氢能产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6月,厚普氢能装备产业园项目在新都区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开工,建设年产300套加氢站智能装备生产基地、氢能关键设备国产化替代自主研发基地,打造国际领先的氢能装备产业集圈和氢能应用生态圈。
      在网络通信赛道,新都区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依托“链主”微网优联,建设网通产业园,打造中国网通产业第二极。目前,微网优联WiFi6生产研发总部基地项目二期正加紧建设,计划今年底前建成投产,项目年产值将超过百亿元。
      食品、医药、包装等新都区传统产业也在不断提质发展。在中粮可口可乐四川公司生产车间,11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提前99天超过2021年经营收入。华润雪花年产110万吨技改项目加快推进,力争年产值破40亿元。科伦药业新都基地大力推进“智慧工厂”建设,探索出医药行业工厂数字化、产业链智能化升级之路。

    产城融合新示范
    坚持“人城产”逻辑和独立成市理念
      伴随着两个千亿级产业的聚集,产城融合发展将是接下来需要攻坚的重大课题。
      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坚持“人城产”逻辑和独立成市理念,全力打造产业功能区,前瞻布局人才公寓、标准厂房、活力公园,建设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高品质科创空间,促进企业配套链、供应链、价值链紧密合作,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功能区就是生态圈”。
      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由轨交片区、航空片区、工业西区和工业东区四大板块组成。其中,轨交和航空片区所在的石板滩历史悠久,在清代便有“东山五大场镇之首”的美誉。2014年以来,依托轨道交通和航空两大主导产业,一座“悦动新城”拔地而起。
      “悦动新城”按照“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个产业社区”理念,规划建设轨交科创中心、航空水街、航空科创云谷、高品质共享研发中试中心及航空未来社区等,全力打造高品质市域科技中心、商业中心和生活中心,最终形成“人城产”导向、“人城境业”高度融合的公园城市新型营城路径。
      工业西区围绕都市工业转型发展主题,引导现有企业转型升级,结合工业项目调迁和泥巴沱公园建设,将厂区变社区、变展区、变商业区、变休闲区融合,形成24小时时尚消费活力区,成为香城中心的“城市客厅”。
      工业东区围绕存量更新示范发展主题,引导现有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整合原来多个产业,聚力发展电子信息、食品饮料、油气服务三大主导产业,打造智能制造产业新城和绿色生态园区样板,实现城区、镇区、产业区、乡村公园融合发展。
      按照规划,到2035年,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轨道交通、航空产业总产值将分别达到1000亿元,人口将从现在的6万人扩充为21万人,实现功能区“双千亿”与新型城区建设目标。

    企业服务新样板
    “企业管家”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建圈强链,是成都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如何高效实施?答案是:链长制。“链主”是企业,“链长”是政府。“链长”的使命是统筹考虑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招商引资、技术创新、政策扶持等工作,更好地为产业链服务。
      “企业管家”是新都区在成都率先建立的创新服务机制,结合行业主管部门“专人专岗”负责制,搭建由“产业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管家、服务专员”组成的“上门助企行动”工作专班,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不断深化“企业管家”制度,实行“一个副主任带一个工作专班统筹一个片区”,通过“片区吹哨、部门报到”,统筹片区内各项发展、建设、治理工作,加快构建“条块结合、由块统筹”的治理体系。目前,已培育有成熟理念和服务意识的“企业管家”89名。
      今年以来,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领导班子带队,全覆盖走访服务260家重点企业项目,建立问题台账清单,形成问题解决机制。同时,通过开展轨道交通、航空、电子信息等专题座谈会,宣讲产业发展趋势和政策,建立政企产业发展“朋友圈”,确保企业安心投资、专项经营、全心发展。
      疫情防控期间,“企业管家”更是发挥了为企业复产保驾护航作用。今年9月初,成都全面加强对社会面管控,中车成都公司立即启动“防疫泡泡”式闭环生产。功能区“企业管家”主动对接服务,帮助公司解决生产物料供应、生活物资保障、车辆通行证办理、定点核酸检测等问题,把疫情对地铁车辆生产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当前,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正加快建设“一区四城三典范”,即全国一流高新技术园区,科创总部新城、临港适铁新城、轨交智造新城、航空动力新城,围绕产业一流、创新一流、环境一流,实现全国轨道航空产业高地、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成都宜居宜业的城市典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