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安市宝兴县:厚植生态优势 激发绿色潜能


  • 宝兴县邓池沟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入口。 黄刚 摄

      夹金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杨厚 摄

        

      □江莉
      9月23日,第四批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候选县名单进行公示,雅安市宝兴县上榜候选县名单。
      宝兴是世界第一只大熊猫科学发现地和大熊猫模式标本产地,全县81.7%的幅员面积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兴则文明兴,宝兴县依托生态资源,厚植生态优势、激发绿色潜能,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

    生态产业布局实现新扩能
      9月29日,国庆假期临近,宝兴县城河畔,大熊猫国家公园(宝兴)熊猫老家入口社区项目(一期)子项目——大熊猫科普教育基地及自然教育中心项目施工现场,机械轰鸣,施工人员坚守岗位、干劲十足,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室内精装修工作。预计11月底主体幕墙完工,12月底项目基本完工。”宝兴县夹金山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刚介绍,项目建成后,可同时容纳700人教学、270人住宿,为开展大熊猫科普及自然教育提供了教学和后勤保障,将进一步拓展、强化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宣传教育和服务功能。
      2020年,宝兴县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宝兴)熊猫老家入口社区建设工作。项目规划总投资34亿元,拟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打造“灵关石城”“熊猫古城”“熊猫新村”等特色入口社区,力争将宝兴县建成大熊猫国家公园访客接待的主体和集散节点。
      “项目分三期实施,工期四年。目前已完成生态堤防修复、社区卫生健康配套设施、熊猫古城综合停车场等项目建设工作。”宝兴县夹金山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守廷介绍,预计今年底可完成自然教育中心、生态停车场、大熊猫科普教育基地等项目建设。
      硬件设施提升上来了,软件配套同样没有落下。
      10月9日,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下发通知,确定大熊猫国家公园蜂桶寨片区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熊猫大讲堂”科普品牌培育单位并予授牌。
      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开设自然博物馆、生物多样性植物园科普课堂,组织自然教育宣讲活动,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等,一系列围绕大熊猫生态保护的科普教育及宣传工作正在宝兴全域铺展开来。
      “讲好大熊猫文化故事,开展好科普教育宣传,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杨玉君表示,将进一步加大“熊猫大讲堂”科普品牌的建设力度,持续加强大熊猫保护和生态文化建设。
      随着熊猫老家入口社区项目、“熊猫大讲堂”科普品牌培育等工作的有序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标准化建设“1452”模式在全省推广,被确定为全省2个大熊猫国家公园标准化建设试点县之一,宝兴县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

    旅游业态发展实现新升级
      宝兴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域”,也是体验熊猫文化的胜地,境内有以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达瓦更扎景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高品质旅游资源。
      国庆假期期间,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宝兴县邓池沟片区内的大熊猫国际溯源营地(体验营)成为众多游客的打卡地。
      “大熊猫国际溯源营地分为三个营区建设。目前,大熊猫溯源文化体验营区已建设完成,大熊猫科普游憩营区预计10月20日完工。”据该营地相关负责人陈毅介绍,大熊猫宿营区已完成征地和各项准备工作,预计本月开工。整个项目计划于明年5月完工并投入营运。
      大熊猫国际溯源营地整合了邓池沟片区旅游资源,打造了溯源剧场、戴维咖啡馆、熊猫树栖屋、熊猫会客厅、熊猫工坊等多个生态体验项目,旨在让访客愿意来、留下来,在世界大熊猫文化发祥地深度了解大熊猫文化起源。
      10月3日,营地门口一块写着“访客登记”的绿色指示牌十分醒目。“填完姓名、参观人数等信息后,营地导师就带我们进去边讲解边参观,这种深度体验游很不错。”游客们对这种沉浸式体验的游览方式予以点赞。
      “以大熊猫科学发现之旅为路径开设的研学课程正在筹备中,将适时推出。”陈毅介绍说,大熊猫国际溯源营地项目,通过将宝兴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大熊猫科学发现地的IP资源,转化为文教产业的发展力,积极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大熊猫文化体验中心、科普教育中心和溯源旅游目的地。
      营地前的山脚下,是远近闻名的民宿村——熊猫新村。作为一个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区范围内的村子,这里除了随处可见的大熊猫元素,当地的特色美食也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住宿。傍晚时分,侯欢家的“圆满食舍”民宿迎来了游客。一桌特色农家菜很快上桌,炖腊猪蹄、青椒炒腊肉,特色小菜香味扑鼻。
      “吃地道宝兴腊肉,体验乡村民宿,感受大熊猫文化魅力,是我们这里的特色优势。”侯欢介绍道。
      邓池沟片区多业态的集合,促进了当地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这只是宝兴全域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
      “国庆期间,宝兴各类景区共计接待游客79049人次。”据宝兴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宝兴县已成功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5个,被评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瞄准全域生态、全域旅游,宝兴整体规划、全方位整合、深度挖掘生态观光、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规划投入230亿元,实施神木垒景区改造提升、夹金山5A级景区创建等重点文旅项目33个。目前,夹金山5A级景区建设有序推进,G351线中国熊猫奇遇大道基本建成,一个个优质文旅项目正在宝兴大地落地推进,不断丰富升级旅游新业态。

    生态价值转换实现新提高
      8月30日,宝兴县“生态银行”试点基地揭牌仪式在灵关镇举行,标志着该县“生态银行”迈出了创新建设的第一步,这也是全省首个试点基地。
      “‘生态银行’是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化输入、规模化整合、专业化经营、持续性变现’的模式,通过将分散、零碎的林业资源规模化、集约化整合,进行专业化运营增值,逐步实现森林增绿、林农增收、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目标。”宝兴县林业局党组成员冯品茂表示,在全省率先创新“生态银行”试点建设,是宝兴县持续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之一。
      与此同时,宝兴县大力推进国土资源“三调”数据和林地一张图融合使用,对全县林地分布、森林质量、保护等级、林地权属、利用现状等情况进行摸底分析,将碎片化的森林资源经营权和使用权集中至“生态银行”。为保障林农利益和个性需求,宝兴县探索林权入股、委托管理、林地租赁、林权转包、林权赎买等“五大”合作模式,将林地使用权、经营权流转至“生态银行”,林农则通过资产转让获得收益。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宝兴县完成30.18万吨林业碳汇首期交易签约。试点村落资源得到高效整合,每年带动农户户均创收12000余元。
      宝兴县自然资源丰富,现有林业用地438.98万亩,森林面积333.46万亩,生态价值潜力巨大。随着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的实施,森林覆盖率达到71.39%。
      依托富集的森林资源优势,宝兴县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促进局近日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省首个县级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促进局,主要负责统筹全县生态价值转换试点,推动生态产业实现更高质量融合发展。
      宝兴县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促进局成立后,将持续创新推进全县“林业碳汇”“生态银行”“储备林战略”等工作,进一步搭建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将零散、碎片化的生态资源进行整合集中,积极探索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效促进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转换。
      “今年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支持,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等项目,采取栽培人工林、改培现有林、抚育中幼林等措施,将10.16万亩低效林建设为稳定、优质的国家储备林基地,积累更多优质生态‘本金’。”冯品茂介绍道。
      目前,宝兴县启动的“生态银行”试点,已规划编制11亿元的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完成第一期6.7万亩碳汇开发,价值达2000万元,成为全省第一个完成造林碳汇开发交易的试点县,在生态价值转换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